第A15:版面十五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8年01月03日 星期三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结婚宴
  成新平

  在白衣港,当年最热闹最体面最风光的要数结婚宴了。

  农村青年从相识到结婚,谁也绕不过这“三道坎”:

  首先是“定根”,就是订婚。男女双方见面觉得满意后,行完“见面礼”,双方将婚事“定”了下来,由男方操办几桌酒席,请男女双方一些长辈一起吃饭,被称为“认亲”。饭后,男方要打发女方六种布料、两双鞋子、一个红包。女方来了,男方要用爆竹接;女方走了,男方要用爆竹送。随后,男女双方便可自由走动。经过“男女互串”,双方的感情日渐加深。

  其次是“报日”。男女双方有了一定的感情基础,婚事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在媒人的撮合下,男方父母带着儿子和未来媳妇的生庚时辰,请周围三个阅历丰富的老人算日子,从中敲定一个“好日子”。再用毛笔红纸写成“报日书”,一般提早一个月,由男方带着,并准备两条活鱼、两块猪肉、两只活鸡,扯几根稻草吊着,还带上两瓶酒,上面均要贴上大红“喜”字。那时没有红酒,哪怕是白色的米酒,也要染成红色,代表着吉祥喜庆,由媒人带领,男青年扁担一闪一闪,将这些东西挑到女方家。女方要放爆竹迎接。

  按照男方选定的良辰吉日,女方紧锣密鼓置办嫁妆“赶嫁”了。鞋底要纳,衣服要做,棉被要弹,胭脂花粉要买,特别是鞋垫要用丝线绣成一个个大红“喜”字,工作量很大,乃至女方经常起早熬夜。女方的亲戚朋友也提着热水瓶、夹着床单毛毯前来送“嫁妆”。

  第三是“过礼”。结婚前一天,男方家便将猪杀了,鱼塘干了,鸡捉了,将其中半边猪肉、八条草鱼、两只公鸡、两只母鸡贴上红纸,摆上抬盒,由两个年轻人抬着,雄赳赳气昂昂地来到女方家,一路喜气洋洋。男青年见人就笑,就递烟,接过烟的乡邻说上一些祝福的话。在女方家匆匆吃完中饭,男青年马上返回家中操办婚事。

  第二天,激动人心的结婚仪式开始了。

  清早,太阳刚露脸,男方由十几人组成的“接亲”队伍出发了,挑着箩担,扛着竹竿,拿着红绳,浩浩荡荡。大早就吃完早饭,不能空着肚子,扁担、竹竿两端要贴上红纸,表示喜气。他们一路说笑着朝女方家走去。

  上午,男方大门上方贴上了大红“喜”字,门两边也贴上了对联,上面书写着“佳偶天成,珠联璧合”八个大字,一些心灵手巧的婶婶媳妇还拿来红纸,剪成“牛郎织女”“花好月圆”等图案,贴到窗子玻璃上。禾场扫了一遍又一遍,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桌子摆了一次又一次,被摆得井然有序;桌子脚被塞了一次又一次,被弄得平平稳稳。前来喝酒的亲戚朋友一个个打扮得光光鲜鲜,整整洁洁,那些上了年纪的老太太也把头发梳得溜光,迈着小脚前来看热闹。灶屋外炊烟袅袅,灶屋里炉火熊熊,蒸笼里热气腾腾,跑堂的汗流浃背,厨子师傅的围裙油光放亮,一些狗儿、鸡儿在人堆里钻来钻去……

  上午11点多钟,抬着嫁妆的队伍迎面走来了,前面两个年轻人抬着龛子,龛子上放着几床花花绿绿的大棉被,棉被里放着桂圆、枣子和花生,寓意“夫妻团圆,早生贵子”。竹竿晃悠晃悠,富有弹性;紧跟着的是两个挑木箱子的,箱子上各放一床毛毯、被子,扁担一闪一闪,充满张力;走在中间是一个挑脚盆的,脚盆里放着铁桶、热水瓶、花露水、香皂、雪花膏……洒下一路香气;最后还跟着一个推单车和挑缝纫机的。每件物品都贴上了大红“喜”字,特别引人注目。

  鞭炮声如煮粥般响了起来,嫁妆穿过弥漫的硝烟进了屋,那个挑脚盆的每跨过一个门槛,便将担子放了下来,原来,他在向主人家笑讨“赏钱”。主人给了红包,他便挑起来;过下一道门槛,再放下;如此再三,他一连赚了几个小红包,引来阵阵欢声笑语。

  刚将花花绿绿的嫁妆安顿好,一队“新人”慢悠悠地走了过来,走头的是带路人,趾高气扬,神气十足;走二的是新妇人,满脸含羞,面若桃花;走三的是说媒人,老道深沉,暗藏玄机……走在最后的,是新妇人的小弟弟,背上挂着一把勾把伞,一路玩着泥巴,他还弄不懂当“上宾大人”是啥滋味。

  煮粥般的爆竹又响了起来,阵阵飘散的硝烟中,“新人”队伍进了屋,一位跑堂的小伙子,手上抹上猪油和灶木炭,准备涂到新娘脸上,让她当众当“三花脸”。结果,新娘腰肢一闪,侥幸逃脱,猪油灰抹到了另一位送亲的黄花闺女脸上,洗都洗不脱。

  这天,阳光灿烂,酒席就摆在禾场上。头碗、块鱼、扣肉、脆肚、木耳炒鸡、糖醋排骨、脆炒三丝、生炒羊肉……狗肉尽管好吃,但是不能上宴席的。乡亲们一边品尝着土菜,一边对新娘评头论足:“如果今天下雨,证明新娘子好吃。今天天晴,说明新娘子能干,得天意。”“新娘子挺漂亮,长得像电影中的刘三姐似的。”“新娘子长是长得好,就是屁股太翘了……”正说着,新郎新娘双双提着酒壶走了过来,忙着给父老乡亲敬酒,在这喜庆的日子里,他们开开心心,想让客人一醉方休:“多喝点!多喝点!”

  吃罢晚饭,天黑了下来,月亮升起来了。跑堂的点燃了几盏三角灯,将堂屋映照得十分亮堂。闹洞房的程序启动了。在乡下,闹洞房的人越多,闹的时间越长,证明人家越看得起主人,主人的婚礼越热闹,越有面子。

  乡亲们坐在厅屋两边,静静地等待新人喊人、倒茶、散烟、点火。新郎带着新娘,一边笑嘻嘻地走过来,一边称呼着“爷爷、奶奶、伯伯、叔叔”,有位老人故意翘起二郎腿,装出一付长辈的模样,倚老卖老:“你喊什么?我没听见,要大声点。”新娘声嘶力竭:“爷爷——”“听见了吗?”“听见了!”这才是闹洞房的开始。一些小孩子趁机跑进新房,将新娘的雪膏粉涂得满脸都是,花露水被你洒过来,他洒过去,搅得满屋子香气。

  新郎倒上十几杯茶,由新娘一一给大家递上。

  “大家说,这种递茶方式行不行?”一位老人问。

  “不行!”大家齐声回答。

  “大家想喝什么茶?”

  “老子要喝扁担茶。”

  于是,在老人们的导演下,新郎新娘肩并着肩,并挽着手,各自腾出一只手给大家倒茶、递茶,大家才肯罢休,全场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随后,新郎给每位乡亲们递上一根烟,由新娘划火点上。走到一位老人身边,新娘的火柴刚划燃,就被他吹灭,且故弄玄虚:“哎,怎么刮这么大的风?”如此再三,烟还是点不着。正在新娘十分难堪的时候,有人提议:“让新娘给我们唱支歌好不好?”

  洞房闹完了,农家的结婚宴才算画上个圆圆满满的句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结婚宴
四十年后师生会
衡阳晚报版面十五A15结婚宴 2018-01-03 2 2018年01月0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