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朋友要聚会,大伙吃腻了饭店的大鱼大肉,知道琳子擅长家常便饭的烹饪,便要求她露一手,琳子痛快地一口答应。而我正好没事,就想着也拜师学点手艺,便自告奋勇地给琳子打下手。
第二天一大早,琳子便骑上电动车带我去了郊外。田地边长着许多嫩生生的野菜,不一会儿,我们就摘了一大袋,心满意足地打道回府。吃货们早已迫不及待地在琳子家集合了。
从琳子老爸园里的黄瓜架上摘了三根黄瓜,冲洗干净后拍开,切成半寸长的小段儿,拌好的蒜汁、辣椒面往上一浇,新鲜、爽口;腌菜缸里捞出一盘酸甜微辣的糖蒜,这可是琳子老妈的独门绝技,非常下饭。
发酵了的玉米面已膨大到顺着盆儿往下坠,加上剁碎的胡萝卜,团成小窝头放进大冒热气的锅里蒸,二十分钟后,金灿灿的窝窝头就出锅了,上边星星点点的萝卜红养眼怡心,玉米面的香和胡萝卜的甜相得益彰,端出去就被抢吃一空。
小试牛刀便引来一阵叫好声,琳子美滋滋地招呼我开始收拾那些野菜。马齿菜洗净剁碎与混合的白面、玉米面搅拌成面汁,平底锅里烙软面饼,吃货们说香得都快把舌头咽下去了。至于蕨菜,却是另一种吃法,用热水将蕨菜烫后凉拌,加上捣烂的蒜泥,那味道美着呢。琳子超常发挥,不仅凉拌一盘,而且还拿出一块乡里腊肉,加上蒜泥、香油和盐、白辣椒一炒,冒尖的一大盘端出去又是一阵惊呼。吃货们直嚷嚷吃得太过瘾了,“没出息”的小槿还眼含泪花儿了,说想起了去世的外婆,外婆亲手烘制的腊肉、外婆给幼小的自己喂饭的情景,无论什么时候回忆起来,那都是一份暖暖的爱。
最后隆重登场的是琳子最拿手的手擀面,柳叶般的面条浇上汁浓色艳的西红柿炒鸡蛋,刚才还嚷嚷着撑得慌的吃货们又是一番大快朵颐。这顿再寻常不过的家常饭让吃货们心满意足,直呼过瘾,也让我对能干的琳子刮目相看。
如今,很少有人在家里耐下心来做这些家常便饭了,曾有人戏谑说只要有钱,再笨的人都饿不死。这话固然不错,但钱买来的太多东西都失去了本真,那些咀嚼时恍如破烂海绵的馒头、机器压出的整齐却无面香的面条、硬邦邦的速冻饺子等,都和纯粹手工的味道大相径庭。
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如今快餐化的现代社会里,纯手工的饭食越来越被人怀念和放弃,这种矛盾似无调和的可能,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机械化的普及,放弃纯粹的手工是必然,而怀念就只能委屈地活在惆怅里。若在忙碌之余抽点时间给家人包碗纯手工的饺子,来一碗筋道的手擀面,熬上点香浓黏稠的小米粥,一家人坐下来,在品尝一粥一食时,你会发现在这毫不起眼的家常饭里,其实就蕴藏着一种叫做幸福的东西,平淡且温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