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面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7年11月18日 星期六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酥薄月记忆
  酥薄月记忆(三等奖)

  ■周  洁

  又到一年中秋,丹桂正飘香,金菊开始怒放。这是个温馨、甜蜜、和乐的节日,关于这个节日的符号,于我,于所有的衡阳人,我想应该就是石鼓牌酥薄月了。

  石鼓牌酥薄月伴随着数代人的成长,经百年风雨,历千回月圆月缺,而永驻在我们记忆深处,成为游子念念不忘的家乡的味道。那一层一层薄如纸的又酥又香的皮儿,那甜软而不腻的馅儿,带给我们多少期盼,多少欢乐,多少温馨。

  节日是属于小孩的,更是属于那个物质匮乏而不乏温情与美好追求的年代。小时候,在中秋来临之前,对酥薄月就充满了甜蜜的期待。那时月饼的品种单一,只有酥薄月和生油月,而生油月还是不多见的。我不知“石鼓”商标注册于何年,我们小时候都叫它“南北特”。在我很小的时候,很多年里,中秋节前,有城里的亲戚送来用毛毡纸包好的南北特生产的酥薄月,一斤装,刚好十个。那纸沁出油渍与甜香,散发出无限的诱惑。奶奶会慎重地将月饼放在石灰坛子里,等待中秋节那天才让我们享用。我们盼呀盼,生活在盼望里变得充实丰满。美好的东西,都是要经过一番等待,一番铺垫,才能品出幸福的滋味。

  当中秋来临,当一轮圆月升上天空,照彻了皎洁的大地,奶奶会虔诚地用盘子装出酥薄月,还有花生等其它点心,然后每人分发一个月饼,我和弟弟妹妹用双手小心翼翼地捧着,急切地要品尝,又舍不得一下吃完。我们一片片地撕着那层层皮儿,一丁点一丁点地往嘴里送,有芝蔴粒往下掉落,一定迅速用手小心接住。那香呀,满腔满喉;那甜呀,沁入肺腑;那酥呀,醉透了全身。

  现在,味蕾不再那么敏感,但石鼓牌酥薄月带来的感觉犹在,石鼓牌酥薄月悠长的人文让它魅力长存。“石鼓”商标之名缘自久负盛名的石鼓书院,石鼓书院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是湖湘文脉的发祥地。衡阳素来以风水宝地为文人骚客所称道,而石鼓书院因坐落于三江汇流的石鼓山,天阔水茫,风景秀雅净透 ,而列为风水之最。明代朱熹曾作《衡州石鼓书院记》,云:石鼓据蒸湘之会,江流环带,最为一郡佳处。

  石鼓,成了衡阳的文化符号。而南北特的酥薄月见证了衡阳的历史变迁,糅进了衡阳传统文化的内涵,承载了传统的“家”文化、“和”文化、“食”文化,与“石鼓”之名相谐相称。该酥薄月拥有130多年厚重的历史,是衡阳地方知名传统特产,它由高档面粉、白糖、动植物油、玫瑰、桂花、乔饼、饴糖等十二种原料按恰到好处的比例配方,经十四道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精工细作而成,口感酥松醇绵,风味独特,深受海内外人士喜爱。然而它的价格一直很亲民,是咱老百姓的食品。它的包装多年来一直沿袭简单朴素而温馨的粉色系列,没有任何的过度包装,彰显了企业的自信、良心和社会责任感。每逢中秋节,家里老人总要叮嘱一句:千万别买广月,千万别买豪华包装的,要买就买石鼓牌酥薄月,好吃,又实惠。

  小小的酥薄月,是一份绵长的记忆,是一份朴素的温暖,是一份悠长的乡愁,是令人魂牵梦绕的家乡的味道。

  点评:那一层一层薄如纸酥脆的皮儿,那一点一点麻香果甜新鲜的馅儿,带给多少人期盼,带给多少人欢乐,还带来多少温馨?这种味道,或许可称之为幸福的味道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石鼓牌酥薄月第五届文化节获奖作品选
我心中的南北特
酥薄月记忆
酥薄月,记忆中的乡愁
衡阳晚报版面六A06酥薄月记忆 2017-11-18 2 2017年11月1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