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今年3月,江西于都实验中学高中生刘文展多次给相关部门写信,举报学校违规补课收费,被校方“谈话”。今年9月新学期开始前,班主任给刘母发了一条劝退信息:“接到学校通知,下学期不接受刘文展的报名,请换一个学校。”于都县教育局调查核实后认定,于都实验中学组织周末补课问题“基本属实”。“学生实名举报补课收费被拒读”的事情,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影响,还在持续发酵:学校已解聘涉事班主任,校长也被上级主管部门解职。一名高一学生的实名举报,本应得到重视,及时处理,不想却被“劝退”。这件事情的背后,需要反思整改的问题很多。
国家教育部明令禁止的补课收费行为,为何在一些地方大行其道,剖析其原因有三:一是教育政绩观不对。面对中考、高考的门槛,想要不断提高分数、升学率,通过大量的补习补课看似一条“捷径”。二是补课费的经济利益驱使。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补课补习不会白补,都需要学生和家长支付一定费用。三是执行文件规定不力。关于禁止补课收费的文件规定每年都下发,但落实到一些具体学校与老师就“走了样”,只是鲜少有人像刘文展同学这般认真较真。
古人有云:闻过则喜。知错而改之,善莫大焉。学校教育在政绩、利益之下,有了一些违规乱象,其本身并不那么可怕,但被学生实名举报,以劝退拒收简单对之,这还一种“面对明显错误之行,而以错误之行处之”,让勇敢的学生受伤,错上加错。可以说,刘文展的实名举报成了某些人眼中的“不懂事”“另类”与“叛逆”,导致“被劝退”无书可读,才是发生这件事对教育最可怕之处,最伤之痛。
学校本是人们心目中圣洁之地,教育更是众生仰望的崇高之行为。学生在学校所受教育,是知识的传授,品格的塑造,性情的养成,言行的引导,思想的升华,即使称教育是圣贤之事、高尚之事、长远之事、公平之事、阳光之事,都不为过。当一个高一的孩子,面对学校与老师的补课收费明显过错,敢于站出来实名举报,主动实行监督之权、大胆维护自身利益之行,这是一种具有现代独立人格特点与民主意识的优秀品质,折射出公正平等、民主自由、法治阳光等文明素质,着实难能可贵。而学校与老师,本应为他的品德与勇气而高兴、点赞,进而改正。
教育之道,既有传道授业,还有公平阳光,民主平等,更有宽容包容。当面对实名举报的学生,依然温暖地被学校与老师所重视、受欣赏,得保护、得宽容,才是教育进步,学生之幸,社会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