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美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虽然是由中国共产党人来完成的,但自从中国人初步接受马克思这个名字开始,一直到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正式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这个过程是极其精彩的。这是各种思潮争奇斗艳、百家争鸣的过程,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经历着波澜壮阔的、历史性凤凰涅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数思想大师都奉献了自己的才智,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历史痕迹。
南华大学副教授王斌林博士的新作《马克思主义权利观初次中国化分析(1899——1924)》一改同类型作品相对单调、凝重的笔法,让很多被忽视甚至是被遗忘的思想家跃然纸上,使大量思想史料重新被挖掘,是一部颇有新意的、重现这个精彩过程的佳作,它以特色鲜明的主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伟大历史作了有益的新探索。在笔者看来本书的特色有:
论点特别,主题鲜明。本书取名为“权利观”中国化分析,这个“权利观”不是一般的法学概念,而是一个绝好的专题性主线。这个主题很好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会来到中国?以怎样的面目来到中国?为什么对中国人有吸引力?日本社会主义者福井准造就认为马克思的思想是“以认识扶正道与正理,以公平之权利,为正当之要求。”本书描述了从最初传教士把马克思的东西当作“养民策”传到中国,到日本社会主义把马克思的“公平分配论”送到中国,到中国近代社会主义对马克思“均富论”的信仰,到无政府主义者把马克思当作“社会权利论”的伙伴,到孙中山把马克思当作“得社会主义精髓者”,再到陈独秀在“平民主义”政体观下接受马克思主义,这个历史过程中,中国人都是以特有的价值观接触或接近马克思的。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也是在现代社会进步的背景下,带有自己非常丰富的政治目的、经济目的与文化目的并带着自己的自知与自信而不断进行的、再造自己价值观的历史性活动。另一方面,“权利观”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爱观、大同观、均平观、平民观、田园政治观以及传统哲学中的中和论、通变论都是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支撑与理论原点,只有有了这些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会有最可靠的基础。总之,本书有了特别的主题,自然也会有特别的探索模式。
思想盛会,群英荟萃。阅读本书就好比欣赏一部“群英会”的精彩大戏,本书涉及的有名有姓的思想人物约有三十位,除了李大钊、陈独秀这些理所当然要唱主角外,其它如近代社会主义代表朱执信、杜士珍、胡汉民等,无政府主义的刘师培、马叙伦、刘师复、江亢虎等,以及梁漱溟、梁启超和很多日本学者,都对在中国传播马克思思想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而且这些人物不仅仅是担任“配角”或“群众演员”,他们留下的很多有关马克思“只言片语”实际上都是不可缺少的戏份。这一方面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在近代社会中的独特魅力,“马克思”这个名字能为中国诸多思想家所熟悉并引起他们的兴趣,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马克思主义必然会在中国扎根;另一方面,也表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一个“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理准备扎实的过程,没有多方面的、多个主角的共同努力是不行的。
规范架构,论述有理。“中国化”的实质到底是什么?这是本书牵引权利观论述深入的逻辑性红线。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马克思著述的传播和精神上的信仰,更是自我理论的形成。本书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基础”这一新鲜的概念,并由此认为中国人对马克思的兴趣、接受以及自我相关理论的形成都是在一定情感认同、问题意识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在理想与务实、个人与国家、群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国家主义与自由主义等多种范畴的自觉认识上完成的。本书以近代中国形成的一些成熟的理论学派为论述载体,再从传统的哲学方法和近代的科学与政治哲学方法建构了完整的框架,使得每一章、每一节都有完整的论题与知识体系,所以,本书既是思想史史料的回顾与整理,更是在这种整理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立成编的理论体系。
总之,读罢本书不由得想起哲学大师福柯的一句话:“思想史的职责是在比较深的层次上寻找内聚力的原则,这种内聚力的原则组织话语,并使它恢复内在一致性。”本书就是对一种“内聚力”的寻找,透过“内聚力”我们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魅力,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力,看到了中国人与马克思之间的心灵对话,看到了中国人在社会转型、民族危亡中的理论创造能力。有了这些才会真正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段”章取“议”
1、网络文学让自己想到了小时候农村的墙壁,用不了几天就被热爱文学的人创作上了诗歌和小说。比如谁谁谁和谁谁谁已经好啦,这就是篇爱情小说,谁谁谁去谁谁谁家吃了很多肉、很多鱼,喝了很多酒,这就是篇反腐败小说。我想网络文学的自由程度和小时候农村的墙壁是很像的,但网络文学更加广阔,也会容纳更多美好的东西。
——莫言 说
2、方言蕴藏了大量民间智慧,语言之美只有从生活中才能得到更真实的发现。现代汉语如何重新获得声音之美,已成为当代作家共同面对的一个课题。一方面文学应当恢复五四时“我手写我口”的传统,一方面文学也需要从戏曲音韵得到启蒙。因为戏曲表达,在各种传统文化样式中最接近今天的白话文。
——叶匡政 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