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面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7年04月05日 星期三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与其抱怨跳槽,不如改变选人制度
  →

  察者看台

  施  经

  近日,有媒体报道,多地高校掀起“挖人大战”,面对开出的优厚待遇,也催生了不少“职业跳槽教授”,在领取了学校住房补贴、科研启动资金后不久便转战其他学校。

  高校当然有理由抱怨“职业跳槽教授”,任何一所院校选人用人都是为了让其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学校作出实质性贡献。如果只拿好处不干活,一方面浪费大批国家科研经费,另一方面在学术圈也起了相当糟糕的“示范”效应。

  可是如果仔细考察高校引进人才的办法和标准,就会发现恰恰是现有的选人用人机制激发了教授们的跳槽欲望。现阶段高校引进普通讲师,基本上也要求对方必须具有博士学位、海归经历。而新闻报道中各大高校所挖之“人”,是各个院系的学科带头人,高校要借助这些教授的名头来申请各类项目、启动各项科研计划。正因为高校对这些引进人才期许如此之高,才会满足对方提出的各种要求,某种程度上已经有了交易的色彩。科研的价值在于创新,而不在于重复。引进时却仅仅将目光聚焦于对方有何头衔上:如果曾主持过国家重点项目,就优先考虑;如果是长江学者,那自然是锦上添花。不要怪一部分教授见异思迁、见利忘义,因为不少高校本质上也是如此行事,不知不觉间,学术圈选人用人的风气已被败坏。

  从用人单位角度看,高校抱怨的其实是这些教授缺乏“忠诚”。可是,仅凭高校时下那一套势利的选人用人制度,恐怕很难找到富有忠诚感的研究者。忠诚不是一厢情愿,一个人对机构忠诚,很大程度上是得到了物质或精神上的激励。最适合培养忠诚感的恰恰是那些没有头衔、科研事业刚刚起步的青年人。但不可否认,青年教师既面临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也面临着严苛的论文考核指标,初出茅庐的科研人员鲜能遇到伯乐,更别提一些并不知名的学校,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引进名教授后,便将过去分散在其他科研人员身上的资源聚拢到后来者身上。如此这般,高校既未培养起真正在精神、情感上归属自己的科研人员,更无法为后续系统的科研工作打下基础。必须承认,高校之间存在差异,而所谓差异,指的主要是科研实力和平台的不同,所以不要怪教授频繁跳槽,高校吸引人才的关键因素毕竟仍是科研实力。如果各大高校继续玩一掷千金的挖人游戏,继续荒废科研硬实力的建设,只会吓跑那些真正有志于学术的人才。

  面对频繁跳槽的教授,高校心生怨言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不过,凡事责人必先责己,与其抱怨科研人员缺乏定性,不如改变自己的选人用人制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与其抱怨跳槽,不如改变选人制度
“刷脸认证”带动政府服务创新
植树何须是银杏
衡阳晚报版面六A06与其抱怨跳槽,不如改变选人制度 2017-04-05 2 2017年04月0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