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面十五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7年03月09日 星期四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做寿衣的女老板
  市井话本

  杨素凤

  30多年前,母亲家老院子耳房里住过一对小两口。男的姓马,女的姓邹,院里的人都称小马、小邹。小邹在地毯厂上班,小马在修造厂打零工。小邹高个,梳着两条黑油油的长辫子,她手巧、心细,那时,家家户户都一穷二白,他们也一样,家徒四壁,但有一件奢侈品——缝纫机。小邹喜欢做针线活,家里的枕套、坐垫都是她从服装厂捡来的边角料加工的,衣服都是她自己裁剪缝纫做的,院里的房客都找她做衣服。小马中等个头,头发短短的,白衬衣掖在裤子里,干净整洁,看上去很舒服,性情温和,笑容纯净明朗,从没听见他大声说过话,更没见过他生气发怒。他业余时间喜欢写作,文化馆的唐老师颇为赏识,经常给予指导,他写作用的稿纸都是唐老师送的,草稿写好,修改后誊在稿纸上。我考理科落榜后,改学文科,多愁善感,爱看小说,写日记,和他探讨过一些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那时文章都是手写,然后贴上邮票用信封寄出去。他写的多,收到的退稿也多。

  老房子里住着几对小两口,有一对两口子隔三差五吵架,甚至大打出手,一打架,女的就披头散发尖声喊叫:打人了!杨姨妈快点救命啊!我妈过去连劝带说,拉开他们。小邹两口子总是笑嘻嘻的,可谓举案齐眉。他们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墙上贴着电影海报,锅灶擦拭得清清亮亮,罐头瓶子里插了几把田埂上采来的野雏菊,休息的日子,还手拉手到田里散步,到影剧院看电影,做饭也是两个人肩膀挨着肩膀,切切察察,总有说不完的体己话。

  哥嫂因房子、树木等问题,一直和父母关系不大好,因而也不待见姊妹。我高考落榜,他们非但不关心我,还冷言看我笑话,还不如房客热心厚道。小邹两口子,鼓励我不要泄气,小马送了我几沓文友送他写作用的方格稿纸,还通过朋友关系,带我到政府会议室看介绍张海迪先进事迹的电视。这些都温暖着我,我在心底把他们当作了亲人和朋友,也和他们打闹戏耍。

  可是这两个恩爱甜蜜的小两口也有缺憾,他们结婚几年了一直没孩子,过春节回老家,婆婆催逼,吊脸子,话里话外不满,妯娌们也冷嘲热讽。他们有点钱就四处求医问药,吃过的中药能用手拉车拉,但没结果。

  后来村办企业不景气,他们退了我家的房子,打道回府。小马在固海扬水站做临时工,小邹在镇上开了个小店,做衣服、缝缝补补的活计也接。我考上师专后,和小马通过几封信,互相勉励,相约以后探讨文学。1984年春节,他们来城里置办年货,住在我家。母亲吩咐我们把炕烧得热腾腾的,一个大炕睡了七八个人,我们兄弟姊妹和他们两口子东拉西扯,叽叽喳喳海聊了大半夜。

  我师专没毕业,听说小马去世了,好像是白血病,我听了很难过,那么一个友善和气的人,怎么说走就走了呢?小邹咋办呀?

  再见到小邹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了。她再婚了,继任丈夫是乡镇干部,老婆病逝,两人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他们生了两个孩子。孩子稍微大些,小邹重操旧业,干起了缝纫,她做过衣服、被套、沙发套子等等,最后以做寿衣出名。这几年,她声名鹊起,口口相传,城区的老年人都请她做寿衣,她靠一把剪刀、一个尺子供女儿、儿子上学。老公的旧楼租了出去,她买了高层住宅楼和一套营业房。女儿长得亭亭玉立,俏丽多姿,大学毕业不到一年就出嫁了,女婿帅气英俊,家世好,工作单位好,当了奶奶的小邹依旧不辍缝纫,还雇了两个店员,越干越欢实,成为名副其实的邹老板。她说等儿子成家后,她就含饴弄孙,和亲家相约周游各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做寿衣的女老板
管它春夏与秋冬
苏秆汤
衡阳晚报版面十五A15做寿衣的女老板 2017-03-09 2 2017年03月0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