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幅源辽阔,中药材资源种类繁多、产量丰富,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几千年来,以之作为防治疾病的主要武器,对保障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起着重大的作用。
这些药物中,植物性药材占大多数,使用也更普遍,所以古称“本草学”。本草学典籍和文献资料十分丰富,记录着我国人民发明和发展医药学的智慧创造和卓越贡献,并较完整地保存和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中药的应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的,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若干特点,所以人们把它称为“中药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药学发展很早,正式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多年。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当推《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末期(公元2世纪),原书已佚,现存的各种版本是经明清以来的学者考订、整理而成。本书共三卷,载药365种,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书中简要地记述了药学的基本理论,如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多种剂型,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所记药物的疗效,大多朴实有验,今尚习用,如常山抗疟、黄连治痢、苦楝子驱虫、麻黄定喘、当归调经、阿胶止血、乌头止痛等等。《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珍贵药学文献。
梁代《神农本草经集注》七卷,载药730种。对于药物的真伪鉴别等都有较详细的论述。
唐代编纂的《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收载药物共844种;《本草拾遗》将各种药物的功用概括为十类,从而提出了著名的“十剂”,为中药临床分类最早的设想。
宋代将重要的配伍禁忌药物加以具体总结,列出其名称,即后世所遵循的“十八反”、“十九畏”。
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以毕生精力,广搜博采,实地考查,亲历实践,对古代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7年编成了《本草纲目》这一科学巨著。此书载药数达到1892种,附方11000多个,改绘药图,修正错误,新增药374种,并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和生态条件为分类基础,分为十六纲、六十类,是中古时代最完备的分类系统,是我国科技史上极其辉煌的硕果。由于综合了16世纪以前的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和冶金学业等多学科的知识,因此,其影响远远超出了本草学的范围,17世纪末即传播海外,先后有多种文字的译本。
清代《本草纲目拾遗》,大大丰富了我国药学宝库,全书共载药921种,仅新增的药就有716种之多,对补充《本草纲目》有很大的贡献。
我国药学自汉代到清朝,各个时代都有它的成就和特色,而且历代相承,日渐繁富。据统计,现存的本草书籍就有400种以上。
总之,在2000年的发展中,中药的文献资料相当丰富,内容相当广泛,记录了我国人民在医药方面的创造和成就,包含着丰富经验和理论知识,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医药学的继承、整理与发扬工作,将之视为一项历史使命,真正反映了人民的愿望与需要。《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药物2200种左右,《中药大辞典》记载药物5767种之多。此外,中药加工技术,如炮制工艺的总结和研究、剂型的改进等都有较大的进展。
2015年,我国中医药科学家屠呦呦凭借着对青蒿素的研究成果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青蒿素问世40多年来,使超过600万人摆脱疟疾魔掌,“中华神药” 青蒿素给世界抗疟事业带来曙光,这也标志着中医药事业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峰,向世界证实了中医药极其光辉而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