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专栏作家。近年来在各大报刊杂志发表散文、随笔、游记100多篇,系毛泽东文学院13期学员。
1、您的创作最终追求是什么?
因为心存美好,感恩生活中的一切真善美,所以常常喜欢用平实真切的笔触将它们记录,与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与从未谋面的陌生人分享,用自己微如尘埃的笔尖让读者感受人性的光辉和生命的正能量。
2、您的处女作创作时的灵感来自哪?
我是近几年才开始重新提笔写作的,真正算得上处女作的应该是三年多前发表在《衡阳晚报》上的一篇散文《我的父亲母亲》。与朋友聊起自己的习作,我常常用“小学生作文”几个字来形容它们,因为平实,因为不做作,因为写不长。灵感应该来自三毛的一系列作品,自己的文化程度不高,文学素养也不深厚,所以喜欢看一些语言平实,词藻不华丽的作品。三毛的作品让我找到了自己想要的阅读感觉,也让我有勇气像她一样,用平实的笔触真实地记录自己的生活。
3、请您对最近在手头上看的书介绍一下。
床头上固定堆放的书一直都是三毛的书,百看不厌,它总能让我在写作路上迷失方向时勇敢地找回自己。最近,床头上还码了两本大冰的书:《乖,摸摸头》《阿弥陀佛,么么哒》。大冰的作品除了文字平实,真我,还有几分调皮。因为被大冰所描述的人物和故事感动,所以让我相信,确实有一群人一直在路上,他们带着最微薄的行李和最丰盛的自己,既能朝九晚五,又能浪迹天涯,过着我和你都想要,却又不敢要的生活。
4、您最近有什么创作计划?
平时主要写两个系列,都通过散文的形式描述。一个是家乡衡阳老作坊里手工做的土特产,一个是即将初中毕业的儿子的成长足迹。等到字数达标,就会编成两本书,一本书名叫《作坊》,一本书名叫《断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祖宗在老作坊里留下的既美味环保又无任何添加的“绿色食品”,很可能会销声匿迹,我把它们用文字记录下来,留下的不仅仅是作坊里美食的味道,更多的是故乡的味道、妈妈的味道、儿时的味道。
每次把写关于儿子的文章一发出,都会得到众多妈妈的点赞。我以前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有得有失,我常常会把自我感觉值得借鉴的方法,或者教育孩子的得意之处整理成文与她们分享。在我的文字里,我能够感受到自己很多经历与方法都让她们如获至宝。因为那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在儿子的青春岁月里,我陪着他,见证与他一起成长的,如同艰辛的“断乳”历程,酸甜苦辣,五味杂陈,唯有爱不可辜负。
5、您自以为您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亲们在朋友圈里给我留言,说读我的文字感到温暖。我想,这是对我最高的赞誉吧。我也将笔耕不辍,用自己最质朴的文字,最真实的情感,去记录生活中的各种美好。
曾利华
下期作家预告
曾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