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海强
本报讯 2月26日,全市民政工作会议召开,明确了2016年抓好社会救助等10项重点工作任务,要求充分发挥民政在脱贫攻坚中的兜底保障作用,推动全市社会民生持续改善。
今年,我市将完善精准救助体系,提高城乡低保标准,确保重点救助对象救助标准达到国家扶贫线以上,实现兜底脱贫。加快推进农村低保标准线与扶贫标准线“两线合一”,加快制定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衔接方案,将农村低保对象全部纳入扶贫开发“笼子”,确保对低保对象扶贫全覆盖,做到脱贫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根据致贫因素,加强分类救助,通过低保救助、医疗救助、慈善救助和革命老区扶贫开发等,多途径、多渠道消除致贫症结,切实发挥民政在脱贫攻坚中的兜底保障作用。
我市将统筹城乡特困人员供养制度,普遍建立市区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完善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供养人员认定办法,提高救助精准化科学化水平,农村特困人员分散供养标准不低于3200元/年;新建农村敬老院12所,改扩建敬老院3所,新增农村特困供养服务机构床位1000张。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加快推进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推动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有效衔接,推行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服务。完善临时救助制度,深入开展“救急难”试点,充分发挥民政在社会救助体系中的托底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