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自幼丧父,全靠母亲织布度日,寇母常常于夜间一边纺纱一边教寇准苦读。后来寇准进京考中进士,喜讯传来,寇母正身患重病,临终前给其儿画了一幅图并赋有一诗转交给他。寇准在一次筹备大办自己的生日时,接到母亲《寒窗课子图》,画上诗曰:“孤灯课读苦含辛,望你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寇准拿着母亲的遗训再三拜读,不觉泪如泉涌,于是立即撤去寿宴。此后专心料理政事,成为宋朝一位有名的宰相。
“泪酸血咸,悔不该手辣口甜,只道世间无苦海;金黄银白,但见了眼红心黑,哪知头上有青天。”这是清代有个姓潘的山东人在江南某地当县官,上任之初,其父给撰赠的一副家教联。他告诫儿子,做人应宽厚仁慈,与人为善,不可见利忘义,为非作歹,人间自有王法,否则到了那时,才醒悟到泪酸血咸,头有青天,悔之晚矣。
近代湘潭学者王湘绮先生,学问渊博,品格高尚,他写给后人的家训语浅意深:“戳破窗纸容易补,败坏道德最难修”。老舍在女儿出嫁后,对女儿的生活仍非常关心,他写一对联给女儿女婿:“劳逸妥安排,健康多福;油盐休浪费,勤俭持家。”联语为女儿今后的生活作了长远规划,愿她治家有道,健身有方,充分体现了父母对女儿的无比关心和期望。郭沫若曾于1940年,为其侄媳魏蓉芳题写一联:“莫学芙蓉空有面;应效芬芳发自心。”此联妙趣横生,用蜂腰格式自然地嵌入侄媳蓉芳的名字,情真意切地教导她要诚实做人,表里如一,不失为家教的劝世箴言。
爱国将领冯玉祥于1924年,为儿子外出学习题联:“欲除烦恼须无我;历经艰难好做人。”并耐心地对儿解释:“只有无我,才能为公,经历过艰难困苦,才知做人不易。”要求其做一个好人,必须经过锻炼,要有信心,在艰难中把自己磨炼成一个忘我的人。冯玉祥还为即将上抗日前线杀敌的侄儿书写一联:“孝子贤孙须先救国,志士仁人最重保民。”并嘱咐他将此联带在身边,鼓励他奋勇杀敌。
父母总是期望儿女能成才,有作为。为此,明代作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说:“种田不熟不如荒;养儿不孝不如无。”如何使儿孙能健康成长呢?台湾亿万富翁王永庆的教子联曰:“父母为先立好样;子女随后争自强。”意是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子女今后的成长。
自古文人重家教,“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历史上的家教妙联颇多,内容广博,底蕴厚重,富含哲理,韵味深长,对教育好后代具有潜移默化的启迪诫勉作用。家庭教育,犹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正了,社会的天空将是一片晴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