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本报记者 李 西
衡南县茅市镇五岭村有一位普通农民,从2008年起至今,自掏腰包11万元走遍全市170余个乡镇街道,发放了10余万份防“艾”宣传资料,得到了乡镇、街道干部和普通百姓的交口称赞。
这位农民叫陈书凡,40岁了解到艾滋病正在危害乡邻后,便踏上了防艾宣传和健康干预工作,这一走就是6年,不仅花费了自己大半生积蓄,更是把一个男人最好的年华全部献给了公益事业。
一则新闻,他改变了人生价值
陈书凡穿着一身朴素的冬衣,戴着一顶鸭舌帽来到记者的眼前,虽然天气有些微冷,但他真诚的笑容却让人如沐春风。
他笑着说,自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只有初中文化。2007年11月,偶然看见《衡阳晚报》上刊登了一则关于艾滋病的报道,从中得知衡阳市有不少农民因为对艾滋病毫无防范,导致不幸染病。这让身为市红十字会义工的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08年,互联网还不像现在这样普及,很多农民都不知道艾滋病是怎么回事,一些不幸被感染的患者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缘何得病。”陈书凡回忆说。
当时,社会对艾滋病并不了解,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艾滋病防治宣传仍难以辐射到位。由于信息不畅,大部分农村人口对于艾滋病防治知识缺乏认识。结合这一现状,陈书凡心中突然生出一个念头,要将艾滋病的危害和防范知识亲手传递给衡阳的千家万户。
在得到家人的支持后,凡是农闲时,陈书凡都会背上挎包,揣着资料,奔走在各个乡镇之间,向当地农民宣传防“艾”知识。除了在流动人口较多的集市、工地发放防艾宣传资料外,陈书凡每到一处乡镇,都会主动联系当地的中学,通过演讲教育孩子毒品和艾滋病的危害。于此同时,还积极对留守妇女进行面对面的宣传,让她们了解更多防艾知识,积极参与到防艾活动中,并影响其外出务工家人的行为。
“当初,之所以会把目标定在乡镇,主要是因为农村青壮年男性大多在广东省一带务工,感染艾滋病的风险较高,他们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就把艾滋病传播到了家乡,农民间接感染的概率较一般人群要高。”陈书凡说,一开始,他的目标只是走遍衡南县,但没有想到,路途中得到了很多人的鼓励和支持,让他有勇气一直走下去。直到今天,已经不知不觉走了6个年头,跑遍了衡阳市170多个乡镇和街道。
一种坚持,他投入了半生积蓄
提起这几年里的遭遇,陈书凡感慨颇多,称自己遭遇过被妇女嘲笑的尴尬;感受过被人雪中送炭的温暖;体会被冷嘲热讽的无奈;吃过百家饭睡过百家床,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样样尝遍,但从未后悔,因为宣传艾滋病预防这项工作,就跟治病救人一样神圣、光荣。
2008年,陈书凡在常宁市一个县镇做防艾宣传,但由于要入户发放避孕套,遭遇到了当地妇女的冷嘲热讽,她们称,自己不会乱搞男女关系,再加上已经采取了绝育措施,根本不可能感染,一个大男人没事跑别人家里发避孕套真是瞎操心。他耐心的跟妇女们讲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染病危害,直到很晚才完成工作。
由于时间关系,已经无法赶回家中,加上饥肠辘辘,身上的钱也所剩无几,迫于无奈,陈书凡只好将身上唯一的财产——手机拿去抵卖,好不容易换了一晚餐宿。第二天,起床后吃完简单的早餐后,他又鼓起精神再一次出发,吃着每顿一元的白米饭,硬是又完成了一个乡镇的宣传后,才返回衡南县。
陈书凡掰着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日三餐吃盒饭,最少花费25元;坐车,每天要花费20元;如果去的地方远,住宿还要花30元……”他平静地说,这6年中,没有拿过任何人的薪水和劳务费,花费的11万余元全部是自掏腰包,花光了他半生的积蓄。
陈书凡行走的六年里,得到了不少乡镇干部和百姓的支持。
陈书凡在青山街道,给附近居民发防“艾”知识宣传单。
“刚开始的时候,宣传的区域离家近,身体又撑得住,就靠骑自行车来回。早上7点吃早餐出门,晚上5点回家吃饭,只有中餐在外面吃。有时候衡南的乡亲还会拉我到他们家吃饭,所以花销并不大。”陈书凡回忆说,后来像祁东、衡山、常宁、耒阳等县市区离家远,只有靠乘坐汽车和大巴往返,一日三餐加上住小旅馆的钱,一天要100多元。
陈书凡告诉记者,这些钱都是自己年轻的时候,在广州火车站当搬运工攒下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刚开始的宣传防艾的时候,妻子非常支持他,但后来花费越来越高,工作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全靠吃年轻时攒下来的老本,妻子就非常反对,但所幸他还是排除万难坚持了下来。
一个信念,使他走遍全市各地
一路走来,陈书凡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用他的话说,就像唐三藏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但幸好每一关,都得到了好心人的帮助和鼓励。
陈书凡从包里拿出了一个黑色封面的笔记本,上面每一页都写有不同乡镇街道干部写下的鼓励文字,他笑着告诉记者,就是上面温暖的鼓励话语,才让他有勇气一直坚持到今天。记者随手翻看了几页,只见上面写着“给力!农民好兄弟——陈书凡,黄沙湾街道办事处”;“民间防艾人士——陈书凡,你义务宣传防范艾滋病的行为,感动了衡南县,衡南县民政局”……
事实上,还有很多乡镇街道的领导和社会上一些热心人士对陈书凡义务宣传防艾知识的举动心存感激,表示愿意无偿提供物质帮助,但都被陈书凡一一拒绝。他认为,自己这些付出都是应该的。“我说不必谢,也不必给我钱,艾滋病是全世界的敌人,你们把了解的知识告诉身边的朋友,劝他们爱惜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健康,这样人人奔走相告,不断互相提醒,就能极大降低艾滋病的感染率。”
采访中记者得知,由于身体和家人的原因,今年可能是陈书凡宣传防艾的最后一年了。他谦虚地说,自己只是起桥梁的作用,作用有限,希望今后在政府和媒体的共同呼吁下,唤起大众的安全保护意识,提高避孕套的使用率。
陈书凡随身携带的防毒海报,他每天必须发完这些宣传单才能回去,如果没有发完,他会找个宾馆住下,直到发完为止。
陈书凡胸前挂着自己用针线缝制的“红丝带”。他说,一年之中有将近两百天在外宣传,而在宣传的每一天他都带着这个红丝带。
陈书凡向记者展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