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发声
46万人“弃考”等于“国考”遇冷?
“
11月29日下午17时,2016年国考公共科目笔试正式落幕。据统计,本次考试共有139.5万人通过招录机关资格审查,近93万人实际参加考试,超46万人“弃考”。竞争比降至33:1。(11月30日中国新闻网)
1、辩证地看,既然承认“国考”有热火朝天的时候,必然意味着它也会有门庭冷落的时候。“最好考”也好,“最苦”也罢,更重要的是,在365行里,任何一种职业的价值期许与社会评价,有着漫长而稳固的形成过程,谁也别指望三五年就大幅扭转一个行业在大众心理中的择业定位。即便在今天,“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价值观,依然深刻左右着不少国人的行为选择。就算公务员这个行当“性价比”陡降,公众对其评价与认可,也不会在三五年之间就快速转身。
——《中国青年报》 邓海建
2、弃考者众多,除了可能存在的“公务员热”降温的这一原因外,还应有其他更现实的原因。比如,近年来,“国考”在报名和资格审查阶段设置了较严格的门槛,压缩了报名的水分;另外,报名者以应届大学生为主,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而言,公务员只是求职的一个选项,如果他们有了其他更好的就业选择,那么弃考很正常。总之,如把近年来“国考”报考人数和弃考人数的波动,归因于“公务员热”的降温,恐怕有些一厢情愿,至少为时尚早。
——红网 柯锐
3、从应届生自身角度考虑,一毕业马上进入“公门”,也未必就是最好选择。一方面,应届生尚缺乏社会经验,一下子未必能适应政府部门的节奏。近年来,国考提供的部分岗位,就要求报考人员具备一定基层工作经验。另一方面,一旦进入政府部门,就意味着要一点一点地熬资历,一步一步地升迁,这个过程很容易磨掉一个人的才华和锐气。在国外,大学生毕业后,第一选择多数不是进入政府部门,这除了薪酬待遇、工作方式等原因,还在于他们在满怀理想和斗志的时候,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
——《京华时报》 顾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