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察者看台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职场竞争日趋激烈。不少年轻父母因奔波于生活,导致可支配的家庭时间越来越少,抚养和教育孙辈的重任开始落到了祖辈肩上,由此,逐渐形成了所谓的“隔代教育”现象。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194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5.2%的受访者认为身边的隔代教育情况普遍。调查中,有18.8%的受访者对隔代教育表示赞成。50.0%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孩子的培养要亲力亲为。(据《中国青年报》11月30日)
以往提及“隔代教育”,“观念老旧”“溺爱骄纵”几乎已成思维定势。事实上,由于老一辈的观念思想、生活方式以及知识结构等相对落后,无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弊端、不足之处。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开始代替儿女担负起看管孩子的责任,显然不能再以“旧方法对抗旧思维”,理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创新思维与方法,充分扬长避短,才能让越来越普遍的“隔代教育”渐趋理性,慢慢地被认同。
首先,祖辈家长要时刻注意与孩子的父母的育儿思想相统一。这就需要两代人保持经常性的沟通,虚心接受,从善如流。其次,祖辈家长与父辈家长有关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譬如祖辈不妨学习年轻一代注重个性发展的育儿理念,而他们所看重的艰苦朴素的作风培养,同样也是需要年轻一代去秉承和发扬的。再则,祖辈家长一定分清楚“爱”与“溺爱”的界限,与父辈家长紧密联手,悉心打造正确的、积极的爱的方式,如此,才可能共同营造出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当然,一旦孩子到了入托、入学的年龄,必须要及时送入托儿所、学校,充分发挥专业学校的作用和集体生活强大的感染力,逐步完善孩子的人格和心智。有关部门还不妨在基层开办“家长学校”、“隔代教育中心”,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育儿配套服务,帮助更多的孩子茁壮成长。
总之,依靠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位一体”的相互配合、共同参与,孩子的世界才可能更加完整,“隔代教育”的取长补短才可能更加成功,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才可能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