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面七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5年08月06日 星期四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三次长沙会战:
“天炉战法”逼得日军大将剖腹自杀
  1938年武汉沦陷后,由于战线过长,日军采取“绥靖”政策,巩固占领区,减缓了南进的脚步。

  然而,1941年12月8日,一件震惊世界的事件,改变了他们的计划——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英对日宣战。

  在进攻香港英军的同时,为了牵制中国军队驰援,1941年12月24日,日军进攻长沙,与以湖南为中心的国军第九战区部队激战22天,史称第三次长沙会战。

  抗战初期,作为大后方的湖南一直是中国抗战的粮仓和兵源,如今,它被推到了最前线。

  此役,国军用伤亡2万余将士的代价,击毙击伤日军数万人,蒋介石在后来的回忆中写道,“此次长沙胜利,实为‘七七’以来最确实而得意之作。”

  不仅是让抗战走势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相持。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更提升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的地位,美国随后向中国提供了五亿美元的贷款,并同英国一起,取消了一系列对华不平等条约。罗斯福更极力说服丘吉尔,让蒋介石成为中缅印战区最高统帅。

  第三次长沙会战正值盟军在国际战场上节节败退之际,英国《泰晤士报》赞颂这场胜利称,“际此远东阴云密布中,惟长沙上空之云彩,确见光耀夺目。”

  【启示录】

  战场的痕迹还留存在岳麓山上,山顶的炮台遗址立着石碑,静静守望着湘江对岸繁华的城市;74年前立下的“长沙会战纪念碑”,经过风雨侵蚀,字迹斑驳。

  时间回到1942年1月2日,第三次长沙会战进入第10天。

  日军向阵地发射了毒气弹。王维本的战友们没有防毒面具,很多人都头晕,“我命令一个战士去收取水壶和毛巾去打水,用湿毛巾护住鼻嘴,但还是有很多人丧失了战斗能力。”

  日军的炮弹开始向长沙东南郊的黄土岭覆盖轰击。负责黄土岭阵地的是第十军预10师29团,侦察排长王维本。

  在毒气弹的打击和日军的猛攻下,王维本所在的防线只剩下了13人。经过两天激战,29团减员超过70%。

  按照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计划,由北向南布下的层层防线,为的是消耗日军的战斗力,守卫长沙的第十军需要做的,是顶住日军的进攻,等候前方部队的回追合围。

  日军兵临城下。

  长沙会战国军机枪阵地

  ○赴死

  岳阳与长沙之间,由北向南依次横亘着新墙河、汨罗江、捞刀河,连绵的水田将土地分割得如同棋盘,不时出现的丘陵,遮挡了南北相望的视线——这种地貌最大限度地缓解了日军机械化部队的行动力。

  当年,薛岳认为这还不够。会战开始前,他调动部队和百姓,将通往长沙的铁路和公路全部破坏,并在湘江、沅江之间日军的前进方向埋下数千地雷,稻田里也被注满了水。

  天气也帮了大忙。

  珍藏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第三次长沙会战战斗详报》记载,1941年12月25日夜,日军南下第二天,“大雪骤降,一直下到27日清早……敌之服装,表里皆为黄色,雪景中颇成显著之目标。我军为减小目标,反著棉衣(军服里面系白色)。”

  陈荣华是73军15师56团的连长,奉命驻守第二道防线,降雪当晚就和敌人先头部队交上了火。

  连里的重机枪安置在路口,日军专盯重机枪打,从深夜一直打到拂晓,先后补上去的战士或死或伤,但枪声始终未停,“不能怕,怕了还死得快些。”

  陈荣华所在部队阻击日军的同时,位于新墙河南岸第一道防线的中国军队,也在与敌人缠斗。

  ○天时

  1942年1月1日,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日军继续猛攻左家塘,守卫这里的是29团一个营,打了一个小时,营长以下伤亡殆尽,其他人只好撤退到林子冲、黄土岭、金盆岭。

  几处阵地当时虽在郊区,但离长沙城不过5公里左右。当晚9点,日军加藤素一大队绕过第十军第3师防线,进入长沙城。按照阿南惟畿(日本陆军大将)的计划,加藤素一大队进入长沙,是为了里应外合,但队伍刚进长沙城不久,加藤素一就被一名守军战士击穿腹部身亡。

  1日晚,薛岳给预10师师长方先觉打电话,最后问他,“你能守多久?”

  “我能守一个星期。”

  深夜,方先觉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到后方他的家眷那里,这封信被当时的政治部代主任杨正华拆看,原来这封“家书”是方先觉的遗嘱。

  杨正华将遗嘱登在了第二天的《长沙日报》上,头版大字标题:“方师长誓死守土,预立遗嘱。”

  遗嘱鼓舞了城南郊的中国士兵。1月3日,日军主力攻至冬瓜山阵地,见驻守的预10师28团工事密集,日军大量投掷燃烧弹,阵地瞬时成了火海,很多战士被活活烧死。

  见守军不退,日军又组织敢死队,将炸药绑在身上冲进阵地,“最后阵地易手时,整个高地被削平了一截。”彼时已经被收编到28团的王维本回忆,为了夺回阵地,团长葛先才也组织了敢死队,在20多挺机枪的掩护下,冲向冬瓜山,趁日军立足未稳,拉响炸弹与敌同归于尽。

  “简直是修罗地狱。”在王维本的记忆里,1月4日这场战斗,双方敢死队相互冲杀了11次,阵地上除了硝烟只有残肢断臂。

  ○奇兵

  2015年4月,养老院里,96岁的老兵李为瑞来了精神头。

  李为瑞说,当时自己所在的79军98师293团奉命防守新墙河南岸,日军势众,293团无法正面抵抗,只能迂回到侧面攻击小股敌人。

  听到枪响,敌人回头应战,一阵枪炮过后,却找不到中国军队的影子,“我们就是要拖住他们的腿,让他们慢下来。”李为瑞说,看见守备薄弱的辎重部队,战友们便全力阻击,毁掉敌人的武器弹药和粮食。如果遇到大股敌人,短暂交火后便撤出战场。

  撤退只是薛岳“天炉战法”的第一步。战役开始前,他便抱定了在长沙城外决战的决心。薛岳自称:天炉战者,为在预定之作战地,构成纵深网形据点式阵地,配置守备部队,以伏击、诱击、侧击诸手段逐次消耗敌力,后于决战地施行反击和反包围,予敌以歼灭打击。此法如炉熔铁,故名天炉。

  台湾纪录片导演陈君天曾在后来对薛岳的采访中了解到,按照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当时的部署,部队应在长沙死守两个星期,一旦守不住就往衡山退。薛岳不服气,“什么挺不住?我一定挺得住。”

  陈诚和白崇禧急了,飞到长沙做薛岳的工作,“拜托你不要打了,留着青山在,以后还可以打。”薛岳拒绝接受调停,没等两人回去,就把电话打到了重庆。蒋介石已经睡了,他跟宋美龄说,“让我守半个月就撤离长沙,我不准备这样做,我就要在长沙打,打败了我自杀,以谢国人;打赢了算我抗命,你们枪毙我!”

  第二天,宋美龄给薛岳回了电话,蒋介石告诉他,如果有信心就在长沙打,不算抗命。

  这意味着,负责守卫长沙的第十军,将率先与日军“硬碰硬”。

  ○韬略

  葛先才带着剩下的58人退守到长沙城南门外,继续阻击日军进城,时任预10师作战参谋的藏肖侠看到葛的部队所剩无几,师部把城内的担架兵、输送兵、马夫、伙夫也派到了阵地上。

  在岳麓山上炮兵部队的支援下,这支临时拼凑起来的部队打退了日军十余次冲锋。

  此时,攻到长沙的日军补给出现困难,1月4日中午,王维本看到日军飞机不断向长沙城外投送弹药和给养,有的给养箱被炮兵阵地击中,落在中国军队的阵地里。

  在第三次长沙会战战斗详报里,岳麓山上的炮兵部队,被称为一支奇兵,利用山顶“观测条件好,易于发现火力”的地理优势,俯瞰全城,给东岸城区最密集的日军带来摧毁性打击。

  此时,湘北各条防线的部队纷纷回追到长沙城四周,从日军外围组成了一个更大的包围圈。为了防止被全歼,长沙城外的日军开始溃逃。

  ○浮沉

  溃败的日军被中国军队追着打了10天,直到1942年1月15日,才逃回新墙河以北。

  在一所学校里,陈荣华和战友俘虏了溃逃的100多名日本兵,这些俘虏的身上没有一粒粮食,子弹也打光了,“还有些日本兵,为了不被俘虏,倒在冰天雪地里装死人。”

  这场败仗让阿南惟畿终生难忘。日本投降前夜,阿南惟畿剖腹自杀,他在遗书中说,“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惨败,是我终生最大的遗憾。”

  1944年6月,日军进攻衡阳,第十军18000官兵守卫孤城47天,弹尽援绝,城池陷落时,已无兵可战。这个二战史上的奇迹已为太多人熟知。

  本报综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第A17版:版面十七
   第A18版:版面十八
   第A19版:版面十九
   第A20版:版面二十
   第A21版:版面二十一
   第A22版:版面二十二
   第A23版:版面二十三
   第A24版:版面二十四
“天炉战法”逼得日军大将剖腹自杀
衡阳晚报版面七A07“天炉战法”逼得日军大将剖腹自杀 2015-08-06 2 2015年08月0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