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见习记者 王 慧 图/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志伟
垃圾分类,牵着民生,连着文明。近年来,我市已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截至11月6日,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70.83%。但与国内一、二线城市相比,我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尚存在诸多问题。为此,市人大代表周铁兰建议,应深入推进我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让践行垃圾分类的“新时尚”,成为居民生活的“新日常”。
周铁兰认为,目前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识还较薄弱,对垃圾正确分类知识掌握不足;垃圾分类基础设施配置不全,前端分类与末端处置方式没有衔接起来;与之相关的地方性条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
“加强垃圾分类宣传很重要。”周铁兰建议,可以利用数字媒体进行传播:依托官方微信公众号,以志愿服务平台建设为起点,充分发挥网络互动效应,同时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全方位宣传,不断提升市民群众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和投放准确率;积极开展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多方合作开展“垃圾分类伴我成长”“分类指尖到心间”等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让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编写幼儿园与中小学生垃圾分类知识读本,全面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并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垃圾分类社会实践活动。
强化前端分类与终端处置方式有效衔接。周铁兰在调研时发现,目前大多数居民小区配置是2个其他垃圾收集容器,这种情况导致部分有生活垃圾分类意识的居民,鉴于配置不全,也只能将所有垃圾倒在一起。因此应进一步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基础设备的合理配置,加快生活垃圾终端处置设施,如易腐垃圾处置设施、焚烧飞灰处置设施等建设。
完善地方性法律法规体系。涉及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垃圾分类、运输、处置及循环利用等每一个环节,建立约束机制与监督机制、规范操作流程和执法行为、构建奖惩制度等,为我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高效推进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