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 翟
它在玻璃橱窗里站着,四足蹬地,头顶上有四个小顶灯,顶灯的光聚焦在它的身上,将中间照亮,四周压暗,使玻璃柜就像一个舞台,只有一个“演员”的舞台……
它头有触角,两耳直竖,双目圆睁,张着大嘴,吐着舌头……这夸张的表情,是喜,是怒,是在冲锋的嘶鸣,还是在示爱的舔舐,没人知道。
神马西天来
8月2日,喜报传来,衡阳市青少年宫原创舞蹈《博物馆奇遇记》,在第十二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比赛中获金奖。该节目以衡阳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东汉青铜马为原型创作。
衡阳东汉青铜马,1976年11月出土于衡阳县道子坪,此马俑具有古代大宛马特征,同时出土的还有一尊牵马俑。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葡萄酒。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
汉朝时,汉武帝嗜马如命,闻大宛马盛名,欲千金购之,被拒,大怒,前后发动两次战争,征服大宛国,获宝马三千,并以“天马”命之。
衡阳出土的东汉青铜马,高52厘米、长54厘米、重12.15千克,尾巴束起,是古代战马的写实,头有触角,是神马象征。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一致鉴定,此青铜马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予以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千年遇马童
“在这里!在这里!”一群孩子惊呼道:“我们找到神马了!”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衡阳市青少年宫的小演员们,穿着青铜马造型服饰,第一次见到了东汉青铜马。
“你看,它头上有个角,我们也有!”一个头戴马头的小孩手舞足蹈道。
这群孩子的造型,由马头、马身、马尾、马蹄等组成,全身采用青铜色调,花纹借鉴东汉青铜器纹路,并加入流行的赛博朋克元素。
“现在有请小演员们带来精彩节目!”老师话音甫落,一群孩子迅速来到大厅中央,准备表演。
舞蹈《博物馆奇遇记》,讲述少年在博物馆内,与青铜马相遇的故事,节目由13名小孩扮演小画家,由13名小孩扮演“小马”,舞蹈从构思、立意、编排长达5个月之久。
演出开始后,小演员们伴着音乐,欢快起舞,他们脸上的表情,时而兴奋,时而惊恐,让人怜爱不已。
“小马”,在上面欢快跳着,铜马,在下面静静站着。这般景象,让人不禁想到,这历经千年的铜马,是否也会触景生情,忆起从前?
梦里扬飞尘
《西极天马歌》
“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
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
——刘彻(史称汉武帝)
“驾!驾!驾!”马蹄飞快,鬃毛飘扬,它所过之处扬起一阵尘土,那尘土在空中越飞越高,久久不能落下……
它又回到了那驰骋的岁月。
它本是来自一匹西域的宝马,不知何种机缘,来到了当时的衡阳。
此时的它,正载着主人,奋蹄疾驰。
关于它的主人,唯一可考据的是,他是当时一名二千石的武将,对宝马甚是爱惜,专门寻觅了胡人来饲养管理。
衡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二千石的武将在当时已属高官,此次八百里加急,一定有重要军情要报。
“驾!驾!驾!”男子催马声越来越急,十万火急。
它的肩胛微微鼓起,流出鲜红汗水;它腿上的肌肉健硕,坚时如磐石,柔时如海绵;它的步伐,铿锵有力,从不凌乱。
可以说,它身上的所有品质,都是为此刻而生,它本该永远属于这一刻,永远属于驰骋……
唯愿伯乐来
橱窗内,青铜马寂寥地站着。
它旁边是,衡阳市博物馆镇馆之宝——动物纹提梁卣;它后方是,全国唯一一件完整的青铜牛觥。
这三件青铜器,在全国文物界,可谓鼎鼎有名,它们是衡阳历史文化名城的最好注脚。
衡阳,自古人文璀璨,衡阳市博物馆文物精品数目之多、档次之高,一直蜚声业界。
但在全国“博物馆热”的当下,前来衡阳市博物馆参观的人并不多,其中知道东汉青铜马者更是寥寥。
时间回到7月27日晚,宁波某大剧院。
舞台上,聚光灯照着“小马”们,他们表演轻巧灵动,神形兼备,仿佛铜马穿越而至。
一千年前的李太白,一语成谶,他在《天马歌》最后一句写道:“请君赎献穆天子,犹堪弄影舞瑶池。”
马如是,城亦如是,它们都在静静等待,静静等待一位伯乐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