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翼
刀郎新曲《罗刹海市》横空出世,火得一塌糊涂。在某平台,这首歌同时听的好几百人。各种评说,几乎都集中在某种暗示、反讽,说的是某几位歌手上。笔者认为,这样解释一首歌,显然不合适。
首先这不是单独的一首歌,而是一个专辑中的一首,完整的音乐作品应该是专辑本身。当然,就这首独立作品而言,完成度也很高,不管从编曲、曲风的变化,包括唱和说的结合,以及二人转等民间曲艺味道,还有明显是从经典民歌里借用的某种调性,玩得很花哨,但是由于本身手法高级,所以反而不那么闹得慌。
主要还是词儿写得好。问题就在这个词儿上,这首歌曲的词,严格意义上的词作者是那位潦倒一生的《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罗刹海市》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今天的标准叫做短篇小说,写的内容网上都能搜到,不追溯,多听即便歌词就明白了。在清朝有没有这么个地方,不可考。生拉硬拽,就没意思。因为听歌不能这么累。
用一首歌来“报私仇”,而且是多年前子虚乌有的一段所谓“仇”,这都有点太小看刀郎,也小看刀郎身后的音乐团体和商业团队。而且好像在有的地方,刀郎本人早就辟谣,没有谁挤兑谁那回事儿。文无第一,在挤兑人这件事儿上,时间的辩证法会非常公正,亏人得人总会亏心。只是《罗刹海市》这首歌里那些骂人的话,并不是能够拿过来当成一种攻击或报复的“武器”,音乐作品、文艺作品似乎已经不再具有这种功能发挥的固有舞台和空间余地了。
如果要这样生拉硬扯,不是爱刀郎,是在坑刀郎,也是对其创新的一种伤害。后果只有一个,那就是音乐创作者特别是词作者的思维会被极大禁锢。未曾构思,先戴枷锁,生怕引起人们习惯性联想,这也不敢碰,那也不能动,前怕狼后怕虎,一题来临,先想着这句话会不会让谁对号入座,得罪了谁,那句话是不是不符合文法,哪句话会不会抢了谁的风头,那干脆就不要从事脑力劳动了,出门摆个摊卖点凉拌菜,也能赚个仨瓜俩枣。《罗刹海市》的贡献之一,应该是引起广大音乐发烧友包括盲目的跟风听歌着再次重读《聊斋志异》、致敬文学经典。
音乐就是音乐,尤其是流行音乐,恩恩爱爱、咿咿呀呀、乐乐呵呵、愉悦身心、放松情绪就行,不要理解得太实诚了,艺术鉴赏要有点超凡脱俗、不着边际的审美趣味。不要神经过敏,想着这歌是不是讽刺我、报复我。在笔者的认知中,这几十年了,就没有见到有人利用音乐作品来骂人的先例。所谓文化人骂人不带脏字,既是埋汰文化人,又是糟蹋“文盲”,《罗刹海市》的整体风格不是当代的创新,而是从《聊斋志异·罗刹海市》中的抽取、剥离和挪用,是对一种类似《桃花源记》一样神怪世界的二度传播,无非是加了一些现在质感的器乐、编曲和快节奏念念唱唱罢了。
刀郎的才气谁也无法否认。祝贺暌违多年之后,刀郎的声音再次进入人们的耳膜,如同《2002年的第一场雪》,那一种陡然火爆。这一次,新专辑的发行希望也慢慢来,留下来,不要再云烟过眼、疏忽而去了。刀郎也罢,别的同时代的流行歌手也罢,江山代有才人出,流行音乐还是要向前看、往前走,才会有更多的好作品留下来、传下去。想想看,一部《诗经》已经传诵几千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