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面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3年08月10日 星期四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暑去凉来“秋”将至,润燥养生“收”为要
(资料图)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立秋后暑热依旧,大家依然在过夏天,吹空调、吃冷饮,即所谓的“秋行夏令”,然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节气已然转换,早晚温差会逐渐加大,秋凉已然不远。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张荣春介绍,夏秋季节过渡,温燥当令,养生要点既要健脾,也要养肺,为即将到来的秋冬做准备。

  张荣春告诉记者,立秋节气预示着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到来。虽然时至立秋,但仍处于三伏之中,暑热远未结束,“秋老虎”依然凶猛。过渡时期,温和燥的特点很明显。

  在立秋之初,暑湿重,很多人会有疲劳、胃口不好不想吃饭、大便不太成型的问题,这都是气候上暑热还没有消散的影响。到秋凉阶段,气候会慢慢变得干燥,呼吸道功能减弱,感冒、支气管炎、哮喘、鼻炎等问题会逐渐增多。肺与皮毛相表里,秋季皮肤干燥、粗糙,皮炎等问题也会相对突出。

  此外,立秋过后情绪调节也很重要。从中医角度来说,秋在五脏对应于肺,肺在志为悲。秋季容易引发悲秋的情绪,所以应尽量内心平静,神志安宁,情绪舒畅,适合出游赏花钓鱼,颐养心志,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也应主动自我调节,防止损伤肺气。

  张荣春介绍,立秋气候主要影响脾和肺,饮食上也需要注重健脾和养肺。张荣春推荐中医经典健脾食方“四神汤”。“四神汤”做法简单,取山药、薏苡仁、茯苓、莲子四种药食同源的食材,各取30克,清水浸泡后煮至酥烂,可以饮用,也可以带着食材一起服用,特别适合脾虚湿重人群,有健脾利湿、润肺降燥、养心安神的作用。

  张荣春还推荐一道立秋药膳冬瓜薏米老鸭汤:冬瓜500克,薏米50克,老鸭半只,加姜与少量盐,熬煮成汤即可。这道药膳健脾祛湿,清凉养肺,既祛湿又不温燥。立秋之后容易秋乏的人群,推荐西洋参泡水代茶饮。

  他同时还提醒,真正到秋季干燥起来,可以多吃一些秋梨、百合、芝麻、蜂蜜等滋润的食物。秋季总的饮食原则应当是增酸少辣,石榴、山楂、苹果、柚子等酸性水果可以适量多吃一些,辛辣食物包括葱、姜、蒜等调料少吃,避免阳气过度发散。

  进入秋季,在养生起居上,应做到早睡早起。很多人夏季睡眠质量通常不高,立秋之后,夜间气温逐渐凉爽,不再是夏天那种闷热、潮湿的感觉,人体会相对容易入睡,睡前梳头、听舒缓音乐等,可提早入睡,睡眠质量也可相应提高。建议晚上11点以前入睡,早晨6点之前起床。

  秋高气爽之时,适宜各种运动锻炼,如登山,可以提高肺活量,体验爬山时山中温度的变化,增强机体的耐力和抵抗力。但是有骨关节炎的患者,则不适宜登山。有心脑血管慢性病的患者,需量力而行。一般来说,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运动量不宜过大,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如散步、打太极拳等,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

  “秋应于肺,在志为忧。”立秋后,阳光照射逐渐减少,人体的生物钟尚不能适应日照时间短的变化,导致生理节律紊乱,机体随之会有一种莫名的疲惫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秋乏”,有些人甚至会出现情绪及精神状态的紊乱,此时,通过适当的运动可有效驱除“秋乏”。

  立秋后,也推荐采用按压穴位方法来保健。秋季肺部容易受影响,张荣春推荐按摩迎香穴来宣肺气、通鼻窍,迎香穴是鼻翼旁边凹陷处,按揉四五十次即可。也可按摩合谷穴,合谷穴别名虎口穴,属手阳明大肠经,定位比较简单,两手虎口交叉大拇指落点即为合谷穴,两手双穴同按,有疏肝解郁、平肝息风、镇痉安神、和胃止痛、行气活血的作用。

  (据新华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开展调查研究必须保持“五种身形”
群音荟萃
抓好理论武装要做好“诗外工夫”
群音荟萃
暑去凉来“秋”将至,润燥养生“收”为要
久坐“累身还累心” 专家呼吁“久坐族”动起来
衡阳日报版面三A03暑去凉来“秋”将至,润燥养生“收”为要 2023-08-10 2 2023年08月1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