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面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3年06月11日 星期日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后小记
——《诗国遨游》代序

  ■吕正平

  李昂先生是我最敬重的老师,曾担任我高中时的班主任、语文教师。

  我对先生的敬重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他的师德。他勤奋敬业,爱生如子。再是他的学问。从小学到大学,在我的记忆里,知识面那么宽广,讲课时例子信手拈来,尤其“背功”了得,教古典文学不用看教材,只凭一支粉笔一张嘴,让你听得如醉如痴,只有李昂先生。而他的“下水作文”又常在多家大报大刊发表,他还在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新时期全国首部反映中学生活的长篇小说《太阳从这里升起》。如此这般,先生着实让一届接一届的学生敬佩不已。

  日前,先生告诉我,他把自己在一些中学及老年大学举行诗词讲座的讲稿整理出来,交由《衡阳日报》陆续刊发,然后结集出版,嘱我写点感言。我首先要说,先生以耄耋患病之身,而仍肩此“红烛”“人梯”之任,实令人感动莫名。而拜读大作,又有所感焉。

  先说写诗。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化传承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极重诗词的国度。自《诗经》以降,诗词几乎占据了历代文学作品的半壁江山,历代文人墨客中因诗词而留名的应在半数以上。一部《红楼梦》,如果缺了其中那些诗词,其艺术水准大概要下降一大截。中国人评价一个文人或名人,能否写得一手好诗,似乎成了重要的标准。当年毛泽东主席在重庆谈判期间,将自己的词作《沁园春· 雪》交《新民报》刊发,倾倒了整座山城。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华诗词日益复兴,诗词刊物如雨后春笋,形势十分喜人。有了诗的“高原”,有理由相信将出现新的“高峰”。

  再说读诗。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普遍提升,爱诗读诗、诗词吟诵已成为时尚。在孩子的早期教育培养中,概莫能外都会教他们背诵诗词,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到《诗经》中艰涩难懂的诗篇,好多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能流畅背诵。

  读诗是一个全面理解诗人及诗作的过程,既要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理解诗人的人生际遇、写诗时的心境,也要能够理解诗人运用的艺术手法,这样才能真正读出“味”来。更高一级的读诗,其实也是一次诗歌再创作的过程。即便领着孩子读诗背诗,在面对孩子们的“十万个为什么”时,虽然可以告诉他们“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但这样的回答终归会让孩子觉得不解渴、不够味。如果我们能在知其然的基础上,再给孩子道出个所以然来,肯定会极大地提高孩子对诗词的兴趣,或许还真能培养出一个“著名诗人”来。所以,肩负着下一代教育重任的家长们,不妨翻开李昂先生的这本《诗国遨游》静心一读,然后带领孩子们遨游绚丽的诗歌王国,则收获一定会非同寻常。至于广大青少年学子与爱好文学的朋友,本书更为宝贵难得。李先生见解独特而又深入浅出、化难为易,于循循善诱、轻松愉悦之中引我们进入诗词的情境。先生归纳出30余种写作手法,以他的体验促发我们的感悟,力求创造性阅读、欣赏与写作,对于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与语文水平很有裨益。而其行文流畅清新,有诗情,有画意,且有一种音乐感。展读本身不啻一种美的享受,诸多篇章可作范文来读。

  拉杂写了以上这些,心中十分忐忑。我虽受先生的影响,填报大学志愿时选择了中文专业,可惭愧的是,一方面学而不精,另一方面,毕业后干的不是专业之事,也没有什么诗词写作的实践,只能把这段文字叫做读后小记,以就正于李昂先生与读者朋友们。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初 荷
读后小记
难忘那年夏收时
且说意象
老 汤(小说)
寄高考学子
鹊桥仙(方岳体)· 农家乐于雨梓仙境
衡阳日报版面三A03读后小记 2023-06-11 2 2023年06月1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