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和平
隋文帝让南岳回归
中华五岳,凌然于天地间,成傲世之姿。崇尚五岳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五岳”源于古代的封禅和祭祀文化,作为我国山岳崇拜、“五行学说”“大一统”观念等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物化代表,自古至今都被视为华夏民族的象征;它为已经消逝的中国皇家文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见证,集中展示了儒、道、释的交流与融合,其呈现出非凡的天然美景,还是研究地球早期演化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理想标本,具有重要的政治、地理、文化、文物、旅游和经济意义。
南岳属古四岳之一,在唐虞时代早已有之。南北朝盛弘之《荆州记》:“衡山者,五岳之南岳,其来尚矣。至于轩辕,乃以潜、霍之山为其副焉”的记载内容,证明了尧舜时代古南岳的存在。
《尔雅·注疏》云:“衡山南岳者,《禹贡》云:岷山导江,又曰岷山之阳至于衡山。孔注云:衡山,江所经,然则江水经此山之北,东入于海,故曰江南衡也。”
《周礼·职方氏》曰:“南岳之镇曰衡。以其分当翼轸,光辅紫宸,钤三气之根,钧五灵之德,上列注生之宿,下符长育之功,称物平施,故谓之衡山”。
由此确定,上古时代衡山即为南岳。
可是,就有人不尊古制。汉武帝刘彻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移南岳于安徽天柱,从此,南岳离开湖南到了安徽。而把五岳作为一项国家制度而进行常祀的是汉宣帝刘询。汉宣帝于神爵元年(61年),确定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霍山(天柱山)为南岳。衡山从此时起,不再是国家认定的“南岳”,忍辱离开湖湘大地近700年!
历史是不容亵渎的。
三国时诸葛亮曾于衡山脚下督办赋税,以充军实。
东晋大学者、耒阳人罗含(292—372年)《湘中山水记》云:“衡山,朱陵之灵台,太虚之宝洞,上承轸宿,铨德钧物,度应玑衡,故名衡山。下踞离宫,摄位火神,赤帝馆其岭,祝融宅其阳,故曰南岳。周旋数百里,高四千一百丈。”
东晋时期文学家、山水诗的先驱、散骑侍郎庾阐,尝游衡岳,并作诗。
南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年)亲游南岳,并作《游衡山》诗。
宗测(?—459年),于齐永明年间寻游衡山七岭,作《衡山记》。
南北朝时徐灵期作(?—474年)《南岳记》云:“(南岳)山有七十二峰,回雁为首,岳麓为足。”
均明确指出,南岳即是衡山。显然是对朝廷莫大的讽刺。
据唐宋以后的史料记载,自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朝之后,于开皇九年(589年)诏定江南衡山为南岳,废霍山为名山,其他四岳没变,从此成为定制。
隋文帝向南岳赐佛舍利
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是在公元383年传入中国的。隋文帝仁寿元年至四年(601—604年),曾有三次营造、供奉佛舍利塔之事。其影响之深远,乃为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仁寿元年(601年)六月十三,隋文帝杨坚六十大寿。在仁寿宫仁寿殿,杨坚颁布了一项重大决定:在天下各个州郡中,选择30个州郡,建立舍利塔,来供奉释迦牟尼佛舍利。杨坚亲自从七宝箱取出30份佛舍利,放在龙椅前的玉案上烧香礼拜。然后把舍利分别放入30个金瓶中,以熏香之泥封印其盖,派人送往选定的30个州中。
南岳衡山便在这30个州郡内。衡州使者团由净业大师迎请,从江陵开始坐船,水路有二千多里,途中他们“四遇逆风”,但“愿定便定,四祈顺风,皆如所愿”,如期到达目的地衡山,安放至南岳衡岳寺。
仁寿二年(602年)正月二十三日,隋文帝又下诏书,令在全国再选53个州,建立灵塔,供奉佛舍利。
仁寿四年(604年),隋文帝又在全国选了31个州供奉佛舍利。就这样,隋文帝先后三次在全国选了114个州,每个州安奉一份佛舍利。
彼时隋朝经过20年的休养生息,国力鼎盛,海晏河清,人民富庶,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令人遗憾的是,文帝挑选接班人严重失误,其开创的黄金时代之后转瞬即逝了。后来衡岳寺中的佛舍利竟然也不知所终,究竟去了哪里,1300多年里,一直是个谜。
直到1974年8月,南岳气象站的同志到文物管理所反映:他们在勘测地基时,挖出铜塔一座,疑为国家文物。文物所随即派人前往检验:塔为鎏金铜塔,高40公分,八方攒尖顶,塔腰圆鼓形,开有小圆拱门。塔中安置玉盒一个,盒内又有一个小玉杯,杯中装着两颗骨舍利。玉盒内还有一块刻有“舍利佛”字样的金牌,以及红色玛瑙一颗,珍珠数粒,紫红琥珀方印一枚。通过鉴定,认定是由净业当初迎来之舍利。消息一出,轰动了社会各界。
佛舍利在佛门中是无上至宝。为更好地供奉释迦牟尼佛骨舍利,时任南台寺方丈宝昙大和尚筹资400多万元于寺后瑞应峰之顶,建造了高49米的九级金刚舍利塔。在第九层供奉佛舍利。
隋炀帝“敕建上封寺”
隋炀帝杨广在历史上褒贬不一,尽管如此,他对南岳的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
上封寺在隋朝以前是道教的一座宫观,叫“光天观”,为道教第二十二福地,是凤真人所治之处。直至隋大业年间(605—618年),因隋炀帝笃信佛教,为纪念一代高僧慧思祖师,遂下旨改观为寺,并聘请慧思的弟子、天台宗高僧惠日为第一任住持。以其为“敕建”,故名“上封寺”,沿用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可谓皇恩浩荡。
山门上有对联“皇王天子地,佛祖法门家”,横额是“敕建上封寺”。这幅联语的上联是指南岳衡山自古就是帝王天子祭岳圣地;下联是指慧思、智顗等天台宗法祖在这里过往说法、修持,开创天台宗之事;横额是指隋炀帝下旨建上封寺之事。
上封寺因为是隋朝皇帝下旨所建,名气大;还因为它是离山顶祝融峰最近的佛寺,占据了地利,所以自唐以来经久不衰。历代高僧显宦、墨客骚人,多蹑足于此,如唐代韩愈、齐已、李冲昭,宋代黄庭坚、朱熹、张栻、胡宏、陈田夫,明代湛甘泉、罗洪先、徐霞客、王夫之,清代魏源、曾国藩、彭玉麟、谭嗣同,近现代也有诸多的革命先辈和文化名人等都在此留有诗文或逸事,他们的游踪为上封寺增添了不少光彩。
隋炀帝善待南岳高僧
南岳开山祖师慧思的衣钵弟子、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智顗(音同“颐”)(538—597年),南朝陈、隋时代的一位高僧,被尊为“天台宗四祖”。他发明“一念三千、圆融三谛”的思想广受赞誉,后人尊称其为“东方释迦”。
隋炀帝杨广笃信佛教,为扬州晋王时,曾多次延请智顗大师到扬州,十分恭敬地拜智顗为师,并礼为“国师”。智顗为他授菩萨戒,法号“总持菩萨”,他也敬赠智顗“智者大师”名号。很有意思,师徒二人互封法号,此时杨广23岁,智顗54岁。
杨广在江都设立了四道场,都在扬州城内总管府新官邸附近。扬州城内的寂照寺(即今旌忠寺),杨广当初曾亲临此处听智顗大师讲经说法。6年后智顗圆寂时,杨广“五体投地,悲泪顶受”,十分悲痛。他依大师遗愿,于天台山南麓建立大寺院。后来他登基当皇帝后,御赐这座寺庙名为“国清寺”。相惜之情,传为历史上一段佳话。
慧思的另一位弟子禅师智瓘。早年在南岳随慧思修法华三昧证入甚深。隐居钟山未尝越阃。炀帝屡诏勉为一赴。诚恳请问法要,礼为“国师”。
隋朝立国虽仅三十余年,然政治统一,经济、社会、文化稳定发展,加上文帝与炀帝对佛教的贡献,上承南北朝讲经、禅坐之风,下开唐宋各宗大盛之门,成为中国佛教史上重要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