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面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2年12月25日 星期日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比拟的魅力

  ■李  昂

  比拟,是包括诗词在内的文学作品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它与比喻有如莲开并蒂,同妍共美。两者都有一个“比”字,都是以乙事物比甲事物。而比喻重在“喻”,即把甲看作乙,强调的是两者存在的相似性;比拟则重在“拟”,即把甲模拟为乙,临时把乙(拟体)的某种品格特性赋予甲(本体),使两者相融,浑然一体。

  比拟又有两种情况:一是把物拟作人,二是把人拟作物,前者谓之拟人,后者谓之拟物(把甲物当作乙物也叫拟物)。

  先说拟物。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丈夫远行未归,妻子日夜思念。诗篇运用拟物手法,写女主人公那圆润的宛如十五的月亮般的脸庞,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变成了缺月,以此形容她容颜日渐消瘦,见其思念之深。整首诗写得含蓄婉转,真挚动人。

  再如王维的《送沈之福之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友人乘船而去,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无边艳丽的春景,诗人忽发奇想:友人啊,就让我对你的思念之情,化作这无边无沿的漫地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你归去吧。多么新巧的比拟,多么深挚的感情!

  此外,像杜牧《赠别》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把十三四岁的姑娘比作二月田园青葱的豆蔻;李清照《醉花阴》中“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将词人自身与深秋的菊花作比。也都是优美的拟物之笔。

  再说拟人。李白《致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天空一片白云随风飘浮,好比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而天边一轮夕阳徐徐而下,仿佛不忍立刻落山,好比诗人对友人难舍难分的心情。主客之间的情谊是深厚的,但也是抽象的,而经此一比,找着了“浮云”“落日”这两个意象,抽象的感情有了形象的载体,读来情思缱绻,韵味绵长。

  再如宋代诗人刘攽的《新晴》:“青苔满地新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诗中的南风也是拟人化了的。久雨初晴,佳景无限,却无人共语,不免遗憾。恰在这时,南风来了。诗人极为兴奋,有一种老友重逢的欣喜。在他眼里,那悄悄吹开房门、拂动书页的动作,正表现南风的友好,兴许它是想了解老友近来所读何书,以便待诗人醒来畅谈一番?……从而烘托出诗人恬然自乐的心境。

  又如清·袁枚的《遣兴》:“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此诗的主旨是作诗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作者以“阿婆”比拟自己的作品,“阿婆”何以似十五六岁的“初笄女”呢?原来“阿婆”虽已年高,却非常爱美,定要打扮得漂漂亮亮,像刚成年的女子一样,才允许别人观看。这就是说,自己虽是个老诗人,也要像初学者一样严肃认真,对诗稿反复斟酌,尽可能不留瑕疵。作品将诗拟人,情趣顿生,避免了以议论为诗的枯燥乏味之弊。

  诗词的拟人之笔层出不穷。“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是一种拟人美,“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李涉《再宿武关》)也是一种拟人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种拟人美,“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宋·王观《卜算子》)也是一种拟人美;“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贺新郎》)是一种拟人美;“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清·赵翼《野步》)也是一种拟人美……

  还有一些诗句是拟物、拟人并用。如宋·黄庭坚《观化》中的“竹笋初生黄犊角,蕨芽已作小儿拳”,上句为拟物(甲物当作乙物),下句为拟人,把那盎然春意写得栩栩如生。

  综上所述,诗词运用比拟的修辞格,改变平常的直叙方式,化概念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使作品顿时鲜活起来,别具诱人的艺术魅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兰河旧梦(小说)
闲聊站 (下)
比拟的魅力
女儿的信
衡阳日报版面三A03比拟的魅力 2022-12-25 2 2022年12月2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