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面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市人大常委会联工委主任刘国荣就人大代表通过打电话“码上找代表”平台向市12345热线反映社情民意工作答记者问
~~~国网衡阳供电公司助力耒阳新市乡村振兴
衡南县霭市村瓜蒌成熟了~~~
~~~
~~~——人大代表向市12345热线反映社情民意工作纪实
蒸湘区~~~
2022年11月30日 星期三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蒸湘区
移风易俗进万家 乡风文明拂面来

  ■梁丽君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蒸湘区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文化人、以风化俗、以德润心,推动乡风民风更美、人居环境更优、文化生活更丰富,形成了乡风淳、乡村兴的生动局面。

  破立并举   构建文明乡风新常态

  漫步在初冬的蒸湘区呆鹰岭镇同溪村,一张张制作精美的宣传海报、一面面图文并茂的文化墙、一座座整洁美丽的庭院构成了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

  “以前,村民祭奠先人往往采取烧纸钱、放鞭炮的方式,搞得村里乌烟瘴气。自从村里有了卫生协会和红白喜事理事会,工作人员由村里公信力强、做事公道的老党员担任,村民们愿意听,乐意遵守村规民约,环境就好起来了。”同溪村党总支书记刘文贻介绍。他还表示,村里还将规划建设1000余平方米的游园,让村民农闲时可以去打打羽毛球,下象棋,跳广场舞。

  同样,和谐美好的景象也发生在雨母山镇幸福村。不少村民会去村里的农家书屋写书法。“福旺财旺运气旺,人生真正的幸福就在一个福字!”村民李爷爷拿起自己写的福字笑着表示。现在,他有空就到农家书屋练练书法,和一些书法爱好者交流心得,还可以看看书、听听宣讲,生活过得多姿多彩,不比城里差。

  “既有面子和里子,又有颜值和气质。”谈到基层治理,蒸湘区呆鹰岭镇中平村同样经验丰富。该村的村规民约虽只有16条,但操作性极强,明确规定了从村务公开到环境卫生整治、从宅基地管理到公共财产保护、从婚丧嫁娶到邻里纠纷调解、从激励引导到扶危助困等内容。同时,中平村创新实施积分管理,逐户建立管理台账,形成“村规民约有积分,兑换积分有奖励”的工作机制。

  近年来,蒸湘区坚持引导各村开展自治,完善村规民约,广泛开展好公婆、好儿媳评选,最美家庭表彰,星级文明户、清洁户评比,有效激发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为美丽乡村建设添砖加瓦。

  如今,蒸湘区区级及以上文明村镇达11个,占镇级村比重超50%。其中,拥有1个全国文明村、2个省级文明村;市级及以上文明家庭15户,其中,1户全国文明家庭、5户省级文明家庭。

  搭建阵地   创建服务品牌新名片

  “平平淡淡才是真,一生热爱是自然!”11月21日,在蒸湘区雨母山艺术家部落参观“无问西东”林下书法美术作品展的肖女士由衷感慨,她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品味到了平淡的真谛、自然的美妙。

  据介绍,雨母山艺术家部落自开馆以来,已举办大型书画展览近30场次,举办免费艺术培训活动10场次,累计吸引游客达20万人次。目前,该部落已进驻艺术家29名,他们全具备省级以上会员资格,其中国家级会员7名,大多是在衡阳市乃至湖南省、全国具有较为广泛影响的艺术家。

  为弘扬优秀文化,传播先进文化,蒸湘区积极打造乡村文化阵地。示范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广场、艺术家部落等文化场所如雨后春笋,其中,雨母山艺术家部落和奇石文化博物馆是主要阵地。

  文化阵地有了,如何用活阵地?这离不开村民的普遍参与。蒸湘区紧密结合村民的需求,充分利用文化阵地,积极举办“雨母春浓”名家书画展等艺术展,并免费开放展览,发挥艺术服务乡村的功能,让其成为村民们的“精神充电站”。同时,蒸湘区依靠丰厚的自然资源,结合独特的人文资源,举办“和美雨母”市民徒步活动、山地车挑战赛等文旅活动,有机融合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功能,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为进一步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助推乡村文化振兴,蒸湘区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公共文化进村入户,送戏曲进乡村”“以诗词为‘媒’,助力乡村振兴”等文化惠民活动,打造“广场旬旬演,社区周周乐”“欢乐潇湘”文化活动品牌,让艺术走进千家万户。在艺术的熏陶下,村民开始自发组建腰鼓队、龙灯队、广场舞队等群众性文艺团体,自编自排文艺作品,从台下的观众变为台上的主角,实现从“文化惠民”到“文化悦民”的转变,塑造了昂扬向上的乡村新面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2023年,蒸湘区将以此为引领,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充分发挥雨母山艺术家部落、艺术名家创作工坊等文艺阵地作用,吸引更多艺术名家创作精品。持续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推进“四会一课”“欢乐潇湘·幸福蒸湘”“广场旬旬演·社区周周乐”“三下乡”等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开发犁田、插秧、打谷、编草鞋等原汁原味的沉浸式农业生产活动,发挥旅游乘数效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民有所呼 我有所应
修建“连心渠” 注入“源头水”
藤蔓挂满“黄金果” 特色帮扶促增收
精心修缮 衡阳抗战纪念城碑浮雕焕新
代表呼热线 为民解忧愁
移风易俗进万家 乡风文明拂面来
衡阳日报版面四A04移风易俗进万家 乡风文明拂面来 2022-11-30 2 2022年11月3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