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面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2年04月11日 星期一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陀螺王”和大山的故事
谢友明(右一)在指导瑶山民族小学的学生练习竞技陀螺(4月6日摄)。■新华社发

  瑶山,曾是贵州最贫穷落后的“三山”之一,“九山半水半分田”,不通公路,水源不足,土地贫瘠……

  谢友明就出生在这个地方。如今,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瑶山瑶族乡,瑶山瑶族群众奋力走出世代贫困笼罩的大山,与兄弟民族一起过上小康生活。

  今年46岁的谢友明是瑶山家喻户晓的“陀螺王”。在瑶山陀螺加工厂,谢友明跟徒弟正在赶制一批准备发往江苏的陀螺。“之前我出去参加陀螺比赛认识了很多教练,现在不少外省的大学、体育局都在我们这里订货。”谢友明说。

  打陀螺,贵州瑶族同胞由传承千年的狩猎本领演化而来的一种传统体育运动爱好,如今不仅帮助他们在全国陀螺比赛中摘金夺牌,还在瑶乡形成了陀螺加工和民族特色手工艺品销售产业。开发瑶乡文化,深化旅游扶贫,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正加快转变为旅游资源和经济优势。

  从1995年第一次参加陀螺比赛,到2007年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代表贵州队参赛夺冠,再到2013年组建瑶山白裤瑶陀螺协会,2016年随中国代表团出访意大利多卡蒂国际传统街头游戏艺术节,谢友明不断扩大瑶山陀螺的影响力。

  20多年前,谢友明跟大多数瑶山人一样还住在跟外界鲜有接触的大山里。2002年,30户瑶山瑶族群众每户自筹1000元、政府补助9000元,搬进了传统干栏式新家,组建民族文化表演队,尝试着发展旅游,这其中就有谢友明一家人。

  “走出大山改变了我的命运。通过扶贫、搬迁,越来越多瑶山人走出大山,融入外面的世界,瑶山贫穷落后的命运正在被改写。”谢友明说。

  为了彻底改变贫困村民的生存环境、斩断“穷根”,自1955年部分村民走出深山、搬到移民新村开始,瑶山人经历了七次搬迁,其中,2017年至2019年的这次搬迁是瑶山搬迁史上力度最大的。政府总投入6000余万元,安排居住在深山里的最后246户1045名瑶族同胞当中的206户住进县城的兴旺社区,40户安置在小七孔景区门口的梦柳小镇。

  如今,瑶山人迎来新发展期,以“五变”为抓手,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村落变景区,瑶山古寨4A级景区、懂蒙民族村寨给游客揭开这个古老民族的神秘面纱;技艺变技能,通过开展猴鼓舞、陀螺、瑶绣、粘膏染等非遗文化培训让人们致富有“术”;民房变客栈,农民自己当老板;群众变演员,参加瑶族文化表演队,还原农家生活场景;产品变商品,大山沟沟里的土特产、手工艺品变成被游客追捧的畅销货。

  除了发展陀螺生产加工、组织表演,瑶山白裤瑶陀螺协会先后培养几百名陀螺爱好者,其中20多人参加省级比赛获奖,上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冠军陆东衡就是谢友明在学校里带的徒弟。

  看到瑶山发展旅游的契机,谢友明打算把老房子进一步改造,建一座陀螺传习馆。谢友明说,他曾经是个地地道道的大山里的农民,没想到依靠打陀螺的技艺能走出大山,但大山是他的根,后来尽管县里调他去民族宗教事务局上班,他还是选择回到养育他的瑶乡,回归他热爱的陀螺事业。

  “这两年受疫情影响,游客少一些,表演和旅游商品销售都受到影响,不过我们趁着空闲不断改进陀螺生产工艺,还开发了几款新产品,希望等明年贵南高铁开通后,瑶山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谢友明说。

  (综合新华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做一束光 照亮孩子脚下的路
奋斗不息 向光而行
“陀螺王”和大山的故事
过去的贫困“锅底” 正筑起教育“高地”
衡阳日报版面四A04“陀螺王”和大山的故事 2022-04-11 2 2022年04月1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