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建军 通讯员 周妍
他的部队战友说:“义杰是令人羡慕的,在军营抗过洪、立过功,还在北京奥运会做过安保。”
他的同学说:“他本来是理工科出身,现在从事党建工作,别人是爱一行,干一行;他是干一行,爱一行,且专一行。”
身边的同事说:“他身份转换快,进入角色快,融入集体快。”
……
从“军官”到“村官” 用初心构图
2018年5月,刘义杰从驻武汉某空军部队转业至市直工委仅3个月,听说单位正在抽调干部到祁东县蒋家桥镇西湖村担任驻村脱贫工作队员。他主动向单位负责人请缨:“我长在农村,对农村比较熟悉,而且听得懂祁东话,脱贫攻坚同样是战场,战士就应该上战场!”
就这样,刘义杰告别才两岁的孩子,奔赴130公里外的衡阳最西边绘制脱贫攻坚蓝图。到村后,他积极配合工作队长,利用一个月的时间,走遍全村149名贫困户,比较全面地掌握了该村脱贫攻坚的现状和底数,且建立了规范的台账资料,受到了市县两级督查组的充分肯定,被市驻村办表彰为“脱贫攻坚先进工作队”。
在驻村脱贫工作队,刘义杰针对村里几乎无产业的老大难问题,他多方奔走,和工作队长争取到5万元项目支持,发展特色畜牧业。随后,他们在西湖村水库投放万元鱼苗,又紧跟市委、市政府打造“油茶第一市”步伐,在全村开荒种植优质油茶100亩。为未脱贫贫困户发放猪苗共计12头,鸭苗660只,当年就有两户因此增收7000元,年底顺利脱贫。还帮村里成功申请到新修村综合服务中心、村中心小学和几公里的乡村公路建设指标。
此外,刘义杰一方面开设微信公众号“丘八下乡记”,另一方面联系衡阳市知名农副产品经销商代销村里黄花菜、生态土猪肉等农副产品数万元。他被村民亲切地称为“带货干部”。
刘义杰常说:“群众的事情在我们眼里有些可能是小事,但是在他们眼里可能就是全家甚至整个家族的大事。”
2018年9月,驻村脱贫工作队联系市卫计委,组织几十名医护人员开展健康扶贫、义诊下乡活动,免费发放近8000元药品,让数百村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三甲以上医院专家问诊。
从“驻村”到“驻企”用恒心勾勒
2019年6月,因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出色,刘义杰从驻村脱贫工作队一线回到市直工委,履新基层组织建设指导部副部长岗位,所在科室承担着市直机关近2万名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面对陌生的工作领域,他坚持边学边做,在工作中积累经验,白天忙于日常业务,晚上加班加点学习各项党内法规制度。
今年初,在新闻中看到新冠疫情严峻,尤其是在电视上看到自己的老部队正在担负武汉各社区生活物资运送工作。为表达对“抗疫逆行者”的敬意,第一时间向湖北省慈善总会捐款1000元。随后根据中央精神,他所在部室又广泛发动市直机关党员干部踊跃捐款,仅半个月时间就动员1.6万名党员干部捐款180余万元。
刘义杰负责捐款统计工作,他夜以继日,分毫不差,无论捐款金额多少,把捐款收据及时发放到党员手中。2月份,刘义杰被选派到衡山科学城、工改办下属企业担任疫情防控联络员,协助企业做好复工复产工作。这些企业分布在各个城区,他每天起早贪黑,不计报酬,驾驶私家车每天奔波在各个企业间,有时一天行驶里程近200公里。他及时对接联络相关职能部门,发放疫情防控宣传资料1000份,帮助企业购买口罩5000个,领取预防性中药汤剂2000份,帮助排查湖北籍员工60多起,很好地履行了“政策宣传员、防疫监督员、筛查引导员、信息报送员”的角色,被企业盛赞为“出满勤的编外员工”。
转入常态化疫情防控后,他所在的部门又被临时受命统计上报“五一”“两会”“国庆”、涉青(岛)和涉(新)疆五个时间段市直机关离衡返衡人员行程信息4000余条。
从“追光者”到“志愿者”用爱心添彩
5月份,正值全市创文创卫和创“衡阳群众”品牌发力冲刺阶段,市直机关各单位如火如荼地开展“助力‘三创’工作,衡阳群众在行动”活动。
5月15日下午,作为市直工委机关党支部组织委员的他,组织单位在职党员到衡邵社区开展入户宣传主题党日时,被一台违规的SUV撞倒,膝盖和脚踝受到重创不能动弹,但仅仅休养一周后又回到了工作岗位。同事们打趣他是创“衡阳群众”品牌受伤第一人。他幽默地回答说:“我是用自己的挂彩为文明城市添彩!”
8月份,下班途中他骑车路过西二环与延安路交叉口时,看到一起车祸。他追上了肇事车主,劝其返回事故现场,面对车主“多管闲事”的指责,他毫不畏惧,一边拿出手机录像一边与车主理论,终于劝返车主与受伤电动车主协商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