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之前,衡阳县岣嵝乡环洞村贫困户每人每年平均收入只有1700元;2015年扶贫工作队开始驻村扶贫;2018年,贫困户每人每年平均收入达到5160元;到2019年,这个数字达到近7000元。
是什么原因让这个位置偏僻、交通不畅,几乎与外界隔绝的省级贫困村,在短短四五年间发生如此惊人的变化?近日,记者来到了这个位于岣嵝峰下的古村落——环洞村,一探究竟。
多方筹资,基础设施建设“打头阵”
“环洞有‘八怪’:好山无好路,好水流不出;塔高无信号,供电饭不熟;小孩不读书,老婆留不住;陡坡建土屋,人穷志不富。这些都说明了当年环洞村底子太薄,基础设施太差。”
环洞村党总支书记粟余粮告诉记者,这些年,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很是下了一番功夫。
多方筹集资金,把村主干道从以前的3.5米拓宽为5米,增强了道路的运输能力。为解决村内电压偏低、信号偏弱的问题,去年又在山上新建了12座变电器和3座移动通讯基站,安装宽带网络数万米,使全村26个村民小组全部通移动通信信号和宽带网络,现在全村的用电条件大为改善,村里家家户户通宽带,手机信号百分百全覆盖。
“看到村里道路通了,信号覆盖了,去年吸引了一户种养大户到我们村里。他既养蛙,又种植季节蔬菜,我们采取合作社+大户+基地+贫困户的模式,采取委托帮扶的方式,把贫困户的扶贫资金投入到这个项目上,这一项让参与委托帮扶的贫困户人均增收300余元。”环洞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康利荣告诉记者。
因地制宜,产业引领走上“致富路”
如果说基础设施建设好比“打地基”,那么产业发展则是助力村民脱贫致富的“发动机”。
“村里山好水好,发展种养业是环洞村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好村里的油茶产业、优质水稻产业以及传统养殖业,也就为全村的脱贫攻坚以及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康利荣告诉记者,这几年我们带领全村贫困户共新造油茶林1115亩,垦复370亩。这样就使贫困户和村集体今后至少有40年的稳定收入来源。其次,养鸡养羊一直是村里的传统产业,我们根据村民的意愿,鼓励贫困户多养鸡养羊,并且为贫困户免费提供鸡苗、食料,提供防疫知识和技术,而且包销。
贫困户粟革清这几年就是通过种养业脱了贫,粟革清一家有五口人,母亲80多岁,妻子因车祸致残,两个小孩,一个读初中,一个读幼儿园,全家五口仅靠他一人维持生计,沉重的负担一度压得他透不过气来。扶贫工作队根据他家的实际情况,为他打造了“立体帮扶”措施:鼓励他养鸡,为他找好销路;鼓励他垦复油茶林。这几年,粟革清通过养鸡、种水稻、种油茶,每年能挣到三万余元,顺利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
“环洞村作为岣嵝山下的一颗明珠,山清水秀,空气清新。下一步,我们想在村里发展农家乐和民宿,搞活乡村旅游。我们要争取把环洞村打造成为衡阳市的‘后花园’,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亲近自然的好场所。”对于环洞村今后的发展方向,康利荣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