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空间载体,能够为传承中华文明和传统美德提供情景教学的条件,是建成研学旅行基地的绝佳选择。
旅游是行走的文化,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旅融合是新时代人民群众的一项重要需求。2018年3月,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整体合并为“文化和旅游部”,为文旅融合提供了绝佳的制度基础。当前,旅游已成为不少民众的重要生活方式,庞大的出游人群为文旅融合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而且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旅游则为文化遗产与人民群众的直接接触及互动提供了重要方式,成为传播文化遗产社会及文化价值的重要路径。在推进文旅融合的过程中实现文化遗产的活化,让文化遗产活起来,需以人们与文化遗产间的情感互动与文化互动为中心加以开展。
第一,供给“打动人心”的旅游产品,增强文化遗产的体验性。文化遗产是过去的文化遗存,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如何将其蕴含的深厚内涵及价值传达给人们,关键是要实现“情感互动”。比如,在挖掘、阐释遗产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构筑文化遗产场景,打造一系列凸显传统性、激发人们情感的旅游产品,包括历史文化街区、遗址公园、实景演艺、文创旅游纪念品、节庆活动等,增强人们对文化遗产的理解、想象和体验,使文化遗产内含的精神和文化深入人心。
第二,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基因,拓展当代人的文化记忆空间。传统村落中保留的大量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激发当代人的文化记忆,维系着人们热爱故土、热爱家乡的情感。因此,对于传统村落这类特殊的遗产,不仅要保护并塑造其外在的传统风格,还要适当保留部分具有传统韵味的手工技艺、劳作制度以及传统习俗等,再现一些即将消逝的传统场景,以留住传统村落的“原味”,拓展当代人的记忆空间。
第三,建设文化遗产研学旅行基地,提升学生群体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度。研学旅行旨在让中小学生在旅行中欣赏祖国大好河山,学习中华传统美德,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文化遗产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空间载体,能够为传承中华文明和传统美德提供情景教学的条件,是建成研学旅行基地的绝佳选择。在文化遗产地开展研学活动,一方面能够使学生们在旅行的特殊时空中感悟人生,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另一方面能够使其“在场”感受祖先留下来的传统哲学和智慧,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进对文化遗产的认同和认知。
第四,创新博物馆展品的陈列展示方式,提高访客与文化遗产间的互动性。推进博物馆展品的多元化、动态化、智慧化陈列展演,是活化可移动文物的关键路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VR、AR等现代技术手段能够将文化遗产内含的精神生动而准确地呈现出来,实现博物馆文物的全景式、立体式、智慧化、活态化展示,使访客沉浸于智慧化手段所营造的文化场景中,更好地读懂、理解、热爱文化遗产,这大大增强了访客与文化遗产之间的互动性。
第五,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结合,提升文化遗产的地方融入度。相较于物质类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征在于其与地方社区及群众的深度关联性,地方要素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化利用,一方面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体现着浓郁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也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其在当代社会生存的产业依托,拓展其传承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化是一种活态传承方式,既能提升游客对于目的地文化的体验和认同,也能提升地方群众对本地文化的认知度和传播度,有效拓宽了文化遗产融入地方、走进人们日常生活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