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英雄连,战旗鲜血染
诞生在金家寨,成长在鄂豫皖
攻克直罗镇,首站平型关
辽沈战役当尖刀
入朝把敌歼
嘿哟嘿
罗亮泗威名传,罗亮泗威名传,
我们是英雄连,战旗更鲜艳
驻守在辽河边,奋战在大孤山,
抗震建新功,训练是模范
保卫四化新长征,钢刀永不弯
嗨哟嗨
这首由部队编写的《七连连歌》响彻军营。歌声激昂豪迈,振奋人心。
歌词中唱到的“罗亮泗”,正是当年参加抗美援朝的战斗英雄。1950年12月26日,他的战斗事迹还刊登在《人民日报》。
那年,稚气未脱的罗亮泗随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还不过17岁,是最小的一名志愿兵。然而,69年悄然而过,当越来越多的志愿军人渐渐消失在历史烟海中,还原第一现场的讲述犹如进入冬天河流的枯水期。
如今,又有多少年轻人知晓那场说远不远、说近不近的战争?!
战斗英雄罗亮泗,您在哪里?
摆在我眼前的这张A4纸,正反两面都打满了字,上面记载着特级战斗英雄罗亮泗的事迹,虽然字数浓缩成千字版,但当我握住这张纸,我分明也接过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衡南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继耀特别叮嘱,老英雄是我们的骄傲,县委书记胡果雄也非常看重这件事。有多看重?他提议,尽快按程序报批,把罗亮泗英雄所在的乐洪村改名为罗亮泗村,并在村里新设一个罗亮泗陈列馆。
没错。英雄从来都是应该被铭记的。
我首先想到的是去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查找他的有关资料,结果令我大失所望。再经工作人员提醒,罗老英雄工作过的地方应该有资料。对,他曾在洲市乡煤矿和衡阳冶金机械修造厂先后工作过。
果然查到了。一沓厚厚的档案,完整地保存在衡阳市珠晖区衡冶社区服务指导中心!我心头不由一阵暗喜。
罗亮泗传奇人生的揭秘,多亏江苏南通的退休老兵张永春。四年前,《衡阳晚报》刊发了一篇题为《战斗英雄罗亮泗,红七连的战友们在找您》的消息。
罗亮泗的故事就像被刻录在胶片中封存了63年,又经历史镜头的放映机倒带后,公布于众。
那是1950年深秋的夜晚,没有猎猎大旗作前导,也没有嘹亮豪迈的军歌壮声威,中国人民志愿军悄无声息地入朝了。11月1日,第39军与美国第1骑兵师先头部队打响了第一枪——云山战役。一辆美军重型坦克挡住了345团唯一的红军连队七连的进攻道路,从坦克里吐出来的火舌,把志愿军战士们压在一片开阔地上抬不起头。3营教导员王少伯在一片枪炮声中,抬高嗓门喊道:“七连,快组织爆破坦克!”
狭路相逢勇者胜。在北侧交通沟外面,七连一排高丈元副排长把组织爆破的任务交付给二班年龄最小战士罗亮泗。罗亮泗在简单了解打法后,挺身而出,毅然抱着两根爆破筒,弯着身子低姿冲了上去。这个年仅17岁、中等个头的小伙子跨过公路,左脚向前迈一步,机警地一哈腰,将两根爆破筒插入敌重型坦克第三、四负重轮之间,使劲一拉火。他看到冒烟了,回头转身就跑,刚跨过公路,还没有蹲下来,就听“轰隆”一声,比雷还响,火光直闪,浓烟四冒,敌坦克履带被炸毁了,庞然大物顿时瘫痪在地。美军见势不妙,掉头鼠窜,我军重创敌军。罗亮泗被四处飞来的残片击中,身体多处受伤。他成了志愿军中年龄最小、最早打坦克的“爆破英雄”,创造了用爆破筒打坦克的范例,并因此荣立特等功。
战后,为了纪念云山战役的历史性胜利,也为了永远铭记战斗中光荣牺牲的烈士们,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云山修建了志愿军烈士陵园和纪念亭,将云山以南的立石洞改名为“战胜里”,云山以西的南山改名为“激战里”,云山易名为“将军洞”!日本陆上自卫队干部学校后来编写的《作战理论入门》,引用了世界战史中的许多著名战例,其中引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战例,仅有《中共军队在朝鲜云山的包围战》,并配有战例图一篇。
一个埋藏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英雄故事,终于重见天日。原来,英雄离我们那么远,这么近……
英雄竟在身边
罗亮泗的个人档案记载:三次参加作战,两次负伤,首战荣立特等功。1952年5月,复员回乡,三等甲级伤残,左脚枪伤,伤骨伤筋,行走不便,支持无力。
简短的文字,似乎淡化了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而罗亮泗的传奇像一颗颗带血的子弹,暗藏于纸张的弹膛里。
荣归故里后,罗亮泗把特等功等军功章锁在抽屉里,从不拿来示人,更不居功自傲,他又全身心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很快,他被推举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副社长,并成为管理委员会委员。
1958年8月,罗亮泗又被洲市公社推荐到洲市乡煤矿工作,成为该乡首批煤矿人。一年后,经衡南县劳动局推荐,他进入衡阳冶金机械修造厂工作,成为首批8个创业元老之一。后来,这个厂发展成大型国营企业,厂里员工上万人。
珠晖区衡冶社区服务指导中心的江书记说:“这里是衡阳的老工业基地,代表着珠晖的荣耀和辉煌,也是珠晖的发展旺地、民生福地。”
罗亮泗在工厂炼过钢,当过搬运工等,连续5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并参加地、市两级“先代会”。做炊事员期间,他不仅能够做好饭菜,还在职工工作紧张时,主动将饭菜送到车间,保障工友吃上热饭热菜。为了改善厂里伙食,他还利用空闲时间开荒种菜,几头生猪喂得又肥又壮,逢年节打牙祭,让工友们一饱口福。入党后的罗亮泗更加不计个人得失,以厂为家,自愿参加厂里的值班保卫工作,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直至20年后因伤病困扰,才不得不离开冶金厂。
档案里的文字,清晰地记录了罗亮泗这个战斗英雄的英勇不屈和平凡岗位上的无私奉献。
罗亮泗的两个入党介绍人魏炎忠和张绵记显示在“册外”,表示不在人世了。工作人员黯然地告诉我。当年认识罗老英雄的老冶金人,不是老的老,就是搬的搬了。
到罗英雄生活、工作过的家乡去!重走英雄的“足迹”!有个声音催促我。
在英雄的家乡衡南县三塘镇乐洪村老屋组,我遇到了英雄的儿女罗积银和罗积省。“父亲回乡四十多年来,从不公开宣扬自己在战场上的英雄事迹,更不炫耀自己是功臣。我从小崇拜英雄,却不知道战斗英雄会和‘父亲’这两个字连在一起,英雄就在我身边,我父亲就是英雄!”小女儿罗积银哭着,惋惜着,父亲太伟大了,可父亲毕竟走了。
“那些年,我们四个孩子个个嗷嗷待哺。父亲便利用假日,在自家前面那片灰不拉叽的山上筑起了菜园、果园,种植面积两亩以上。后来父亲还挖出一口水塘,又将三块菜地变成农田,总算解决了一家子的燃眉之急。”老大罗积省又指着菜园周围说,这些垒得高过一米的墙砖都是从这些土里挖出来的石头。他说,他也当过兵呢,在父亲的执意要求下,1976年去新疆当了兵。
这无人看好的怪石嶙峋的山坡竟然成了罗英雄的菜园、田园和果园。贫困的绳索无法将他束缚。
这时候,86岁的邻居吕阶耀老人手握拐棍颤巍巍地走了过来。刚拉开嘶哑嗓子对我讲述罗亮泗的故事,泪水就淌过沟壑似的皱纹止不住地往下流了。“有次,我们10位老乡起了个大早去五十里外的冶金厂挑大粪,刚好被罗亮泗看到。他说我们赶这么远挑肥料不容易,坚决挽留大家吃中饭。十个人就是十钵饭了,我们当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罗亮泗的盛情使我们解决了中餐问题。然而,接下来——罗亮泗却饿了——紧紧十餐饭——十餐饭!”老人泣不成声。
1995年冬天,独自在家里地炉旁“双手烤着”的罗英雄,突然晕倒在地,裹着他的长大衣被硬生生地燃着了,造成下半身深度烧伤,局部烧焦。待家人发现,准备送他去医院接受治疗时,他断然拒绝:“不用去医院了,去了也不一定治好,别浪费国家的钱了!” 就在一个多月后的1996年2月25日,对什么事都看得通透明了的罗亮泗很低调地走完了人生旅程。
经历过战争生死的人,考虑的总是国家利益在先。
“反正从我懂事起,就看见父亲冬天总是穿着那件军黄色长大衣,长大衣到处都是我母亲补了又补的,父亲总舍不得扔掉。有时我跟父亲开玩笑:‘您穿这件衣,真像叫花子!’父亲便回敬:‘你懂什么?这是火龙袍!’”小女儿还在给我翻她的旧账。
老英雄罗亮泗的脚步声渐行渐远。死亡是不朽的开始,被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
为我们的英雄歌唱
20世纪70年代,罗亮泗服役过的第39军115师345团3营7连1排2班,已被“罗亮泗班”取而代之。更早在50年代,北京大学一个班集体歌唱《七连连歌》,就在一片激昂的嘹亮声后,“罗亮泗班”成了该班的新名字。
张永春,在部队时特别崇拜罗亮泗这位连队前辈。服役期间,张永春与连队的战友们都想去拜访罗老英雄,由于种种原因,大家未能成行。
2015年9月,当张永春的新兵指导员张海峰聊到罗亮泗时,瞬间勾起了张永春埋藏已久的思念之情,“现在交通和网络通讯都这么发达了,我一定要想方设法找到罗英雄!”
然而,几经周折才获得的消息令张永春后悔莫及,罗老英雄早已去世!当他通过微信,看到老英雄的墓地就是一座再普通不过的土坟,连一块碑都没有时,他当即决定:个人出资,为英雄罗亮泗修建一座纪念碑。
2016年4月,张永春还自费带着罗亮泗的子孙一行5人赴辽宁,参观第39集团军军史馆和罗亮泗所在红七连的荣誉室,使英雄的后代对前辈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后来,张永春又找到当年抗美援朝时的该部三营教导员王少伯,请他老人家为罗老英雄题词。王少伯曾任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老将军已是93岁高龄了,当时正在黑龙江省军区医院住院,就连提笔都非常困难,但老人还是坚持为罗亮泗题词:“威震敌胆,名传华夏”。
2016年11月9日上午,罗亮泗纪念碑揭幕仪式举行,天空骤然下起了大雨,参加者无不为之动容。
“罗老英雄是我们老连队的骄傲,他的英雄事迹将永远激励着一代代官兵奋勇前行……我还希望那里能成为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英雄的英名代代相传。”电话里,远在江苏的老战士张永春给我深情地唱起了《七连连歌》,声音洪亮,情感真挚,特别感人。
郁郁青柏掩忠骨,烈烈英魂诉长风。今年清明节,老英雄当年所在的连队还在罗亮泗家乡竖立了罗亮泗铜像!
沿着一条新建的弯曲水泥路前行,英雄罗亮泗墓就在一座山的尽头。这座没名字的山正如一生低调的罗老英雄。墓地旁边,他的铜像巍然屹立,在太阳底下熠熠生辉。只见他背着爆破筒,庄严地面朝北方,那方向正是他的来时路,他的风向标……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一个有了英雄却不懂得敬重和爱戴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民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勿忘那些战争年代的英雄们!我们从心底记住了他们,就是记住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