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获得“共和国勋章”的袁隆平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大家都有梦想,但是理想要高雅一点,要向前看,不要专门向钱看。袁隆平还表示,他“最担忧”的是“年轻人不搞农业”。
如果年轻人都不搞农业,以后粮食安全怎么保证?如果年轻人不肯问津农林渔牧等行业,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起打底作用的第一产业将何去何从?如果考古挖掘、文物修复、非遗传承这些领域出现更严重的人才断层,我们今后靠谁去寻根溯源?如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拼命往互联网、金融等行业涌,中国制造业的未来靠谁支撑?把许许多多类似的“如果”联系起来看,不难发现,袁隆平老先生的担忧绝非杞人忧天,他实则引出了一个关于如何科学进行人才引流的大问题。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年轻人应该以造福社会为己任,结合自身特点向各行各业分散流动,适应社会方方面面发展的需要。教育引导年轻人立鸿鹄之志,择利民之业,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甘守清贫、坐得住冷板凳,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则应从社会分配的角度审视社会上出现的“热门职业”和“冷门职业”。一个职业“热”,往往对应着收入高、待遇好、赚钱多。一个岗位“冷”,往往对应着工作条件艰苦,收入和付出不匹配。怎么办?整体提高冷门职业、艰苦岗位的薪酬待遇,让岗位的艰苦程度与薪酬分配正相关,以此吸引更多年轻人的脚步。如此,“向钱看”与“向前看”的冲突就能得到一定缓解。事实上,历史上我们也出现过“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的冲突,也是用优化社会分配的办法解决的。
“向钱看”意味着一门心思赚钱发财,物质利益至上;“向前看”意味着志趣高雅、胸怀远大,这是我们必须固守的价值追求。但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合法合规,“向钱看”本身也无可厚非,相反,合法赚更多的钱,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的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又何尝不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分配机制足够科学灵活,让更艰苦的工作匹配更高的收入,“向钱看”与“向前看”就并非决然对立。
但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分配的调整有时难免出现滞后。对于一些短期内无法以收入、待遇的提升来缓解“人才荒”的职业和岗位,则不妨给予更大的荣誉倾斜,以缓解“向钱看”与“向前看”的冲突,引导天下英才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