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前美国国务卿赖斯做完子宫肌瘤手术后,为什么第二天就可正常上班?你知道赵本山是如何安然渡过脑动脉瘤破裂的险情?都是因为有介入这项技术啊”……说起这项他已经从事了近二十年的学科,张宏文的脸上洋溢着兴奋与自豪的神情。
张宏文,南华医院介入血管外科主任,介入放射学硕士生导师,湖南省血管病综合诊疗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卫生厅介入放射质量控制中心外周血管组专家。从事临床介入工作20年间,他以一根导管成功挽救了无数令内科与外科措手无策的肿瘤性病变及血管性病变患者的生命,以一次次成功的案例刷新了民众对于介入学科的认识。
“医学就是经验科学。我相信介入学科一定可以走得更远,解决更多患者的问题。”对于张宏文来说,诊断、治疗、科研既是他的工作,更是他的生活,因为“再重新来一次,我还会选择从医,选择介入”。
出奇制胜——
救消化道出血患者于危难间
张宏文曾经收治过这样一个特殊病例:患有肝硬化的30多岁的男性,由于反复出现大出血,送至外院治疗,但一项项常规检查做下来,却仍然无法定位出血位置,病因一直是个谜。没有找到出血后,就意味下一次大出血将不期而遇,时间长了迟早会丢了性命。一切毫无头绪的关口,当时外院的专家建议患者前往南华医院找张宏文。放射科出身的张宏文,造影技术之高超一直为业内人士所称道。
为其行造影术后,张宏文迅速发现了出血口。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他回忆道,接下来他们发现这位患者的解剖结构也与常人不同,他的病症位置位于肝脏的前后壁处,常规的穿刺根本无法“一针到位”。正当在场医务人员进退两难之时,张宏文想既然正面不行,就从背面来,于是他和助手一同将患者翻转了,从背面进行穿刺,成功止血。
达成共识——
一根小导管解决大问题
多年来,张宏文利用介入方式为解决内外科无法解决的疑难病不在少数。他总结道,这很大一部分原因取决于介入这项学科本身的优势。与传统的内科与外科不同,介入治疗介于两者之间,可在不开刀暴露病灶的情况下,在皮肤上作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或通过人体原有的腔道,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对病灶局部进行诊断或治疗。据介绍,目前介入手术的常规治疗范围分为肿瘤介入、非肿瘤介入、神经介入、妇科介入等等。
以肿瘤为例,它不需用开刀切除就能有效控制肿瘤,通过向肿瘤供血动脉内灌注化疗药物和栓塞剂,以“毒死”“饿死”肿瘤,其局部药物浓度高,全身毒副作用小,相对于外科手术“动刀开胸开腹”,内科放化疗“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真正做到绿色微创治疗的目的。
然而作为我市第一批专业从事介入血管外科——这项十分年轻的学科的医生,张宏文的一路走来并不容易。
“1996年,当时我从苏州医学院临床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南华医院(当时核工业415医院)影像科。在我们老主任带领下,成功给一位肝癌患者做了介入手术,挽救了其性命。首次接触到了这项技术的我,当时觉得真的太奇妙了,一根1.5mm的导管就可以解决内外科所并不能解决的很多疾病。”张宏文表示,一颗想在介入学科深造的种子由此种下。于是2002年,他回到苏州医学院进修介入血管科,学成归来后成为了当时湖南省第一位介入科的研究生。
然而,由于当时介入学科还未被真正进入广大市民的就医视野,找他做介入手术的患者少之又少。直到2005年一位由妇科转诊而来的患者小张找到了他,这才让他有机会让介入技术走出放射影像科。那是一位第一次怀孕发现是宫外孕,随后切除了一侧输卵管,然而第二次怀孕又不幸发生宫外孕的患者。由于当时试管婴儿的技术尚未成熟,对于小张这类两度发生宫外孕的患者,传统的妇科手术只能是切除输卵管以保住性命。然而这对于小张而言,则意味着将永远丧失做母亲的机会。多方打听下,她得知介入手术可以在不切除输卵管的情况下精准人流,辗转多家医院后找到了张宏文。
虽然技术原理都知道,但是当时也鲜少有利用介入手术做宫外孕这方面的经验。“当时,我就对这位患者说,做好了您可以继续拥有当母亲的机会,做不好也就损失个手术费。”张宏文回忆道。通过与患者积极沟通后,张宏文成功为患者进行了手术。一年后,小张兴奋地告诉张宏文,她如愿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宝宝。
经历第一次小试牛刀后,张宏文更加坚信介入技术可以造福更多患者,带来更多希望。2008年,在他的建议下,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率先在湘南地区开设了介入专科门诊和介入专科病房,也是目前为止衡阳地区唯一一个开设此专科的医院。目前,其在布-加氏综合征、肝硬化门脉高压等多项介入诊疗技术水平处于国内及省内先进水平,年平均完成各类介入手术2000余例,已成为湘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介入诊疗中心。
对于科室的发展,张宏文强调,介入学科必须坚持专业化与临床化。“在我们科室全是‘纯’的介入治疗医师,不再兼做影像诊断工作,不搞大轮转,而是全力、全面地开展介入治疗工作,以达到治疗诊断的最专、最精、最细。同时,我们还独立管理病人,像内、外科医师一样,从门诊收治到病房管理,直到病人康复出院,完成了一个临床医生的完整诊疗过程。”他介绍道。
据了解,随着介入治疗学科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临床诊疗经验的不断积累,介入医学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已不是最初简单的血管造影诊断,而是包涵上百种治疗技术、上千种复杂器械的完整治疗系统,介入医学工作涉足全身各个系统,特别是神经血管疾病的诊疗具有内科、外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但是民众对于这个学科普遍缺乏认识与了解,是目前阻碍学科发展的最大问题。“事实上,不仅是老百姓甚至广大同行都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虽然我们科室医生都开设了门诊,但是专门来找我们看病的患者却并不多,大家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病可以在介入学科解决。而在外院,介入大夫往往身兼数职,出现在医院各个临床科室之间,无法独立诊断疾病,无法满足介入学科专业化、临床化的发展。”张宏文希望老百姓看病除了去内科与外科,还应到介入外科看看。
乐在其中——
生活中的将就和工作中的讲究
工作中的张宏文总给人乐在其中的感觉,充满了“讲究”——为了患者早日好转、康复,他愿意一遍又一遍地调整治疗方案。从事介入学科近20年,张宏文收治了大量来自各地转诊来的疑难少见病患者,很多病例都是内外科无能为力的。看着这些患者带着最后希望来,他从医者本心出发,站在患者和家庭的角度考虑,结合自己临床经验和知识,为患者提供自己认为最好疗效和最少副作用的最佳诊治方案。
一位脑出血患者被紧急送进南华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在连续抢救了将近5个小时后,患者终于脱险。家属感激涕零,本想请其吃顿饭以表感谢,却发现下了手术后的张宏文连身上重重的铅衣也没来得及脱,蹲在角落,匆匆扒了几口早已冷了的盒饭后,又开始进行下一手术的准备。
从医20余年,国家安排的“放射假”,仅在孩子出生那年休过一次,每天6点半起床,7点半查房,8点05分开始一整天的手术、365天几乎全年无休、大年初一一大清早和同是医务工作者的爱人赶来上班……凭借“以医者仁心认真对待每位患者”的行医理念,张宏文无缝切换于“生活中的将就”和“工作中的讲究”模式,坚守着学医的初心。
“好多在内外科求医无果的患者,在我这治好了,这种感觉特别好!”尽管每周6天、每天连续六七个小时站在手术台旁,穿着20多公斤的铅衣,忍受着X射线的辐射,即使寒冬腊月也在做着“令人流血又流汗”的手术,但张宏文不想辜负任何一个慕名而来的患者。“休息这个词太奢侈了,时间对我们来说就是生命,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进入工作状态,一个小小的失误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正是张宏文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让他能静下心来专注地做好一名介入血管外科医生;也正是张宏文不忘肩负救人使命的初心,让他找到生命的意义,参透并领悟到:人活一生绝不仅仅是为了生存,其中还蕴含着尊严、价值、敬畏等。张宏文做到了尊重生命,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