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面七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苏轼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从《苏轼文集》里的策论、书、表、状、札子中足以体现其政治上的远见卓识、民本思想、治国理念和为官业绩。近日,首届“才高八斗”衡阳市全民国学知识电视争霸赛年度冠军罗衡卫做客国学讲座,讲述苏轼的治国理政智慧——~~~
苏轼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从《苏轼文集》里的策论、书、表、状、札子中足以体现其政治上的远见卓识、民本思想、治国理念和为官业绩。近日,首届“才高八斗”衡阳市全民国学知识电视争霸赛年度冠军罗衡卫做客国学讲座,讲述苏轼的治国理政智慧——~~~
苏轼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从《苏轼文集》里的策论、书、表、状、札子中足以体现其政治上的远见卓识、民本思想、治国理念和为官业绩。近日,首届“才高八斗”衡阳市全民国学知识电视争霸赛年度冠军罗衡卫做客国学讲座,讲述苏轼的治国理政智慧——~~~
2019年06月15日 星期六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苏轼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从《苏轼文集》里的策论、书、表、状、札子中足以体现其政治上的远见卓识、民本思想、治国理念和为官业绩。近日,首届“才高八斗”衡阳市全民国学知识电视争霸赛年度冠军罗衡卫做客国学讲座,讲述苏轼的治国理政智慧——
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
    ■本报记者 许 珂

  苏轼以京官身份从签书凤翔府判官起步,从地方到朝堂,再由朝堂回地方,做过八州知州、一任皇帝大秘书(知制诰)、一任帝师(侍读)、吏兵礼三部尚书,四次贬官,从政四十年。

  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曾国藩说过:立言如马、班、韩、欧、李、杜、苏、黄,古今曾有几人?这里的“苏”,指的就是苏轼。

  A

  一个政治家最重要的素质是有远见的卓识

  24岁的苏轼参加制科考试,他有感于大宋太平盛世表象下隐藏的不安定因素,写了《晁错论》,文章开起笔不凡,写下金句:“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句中的“不测之忧”,说的是汉景帝时的国泰民安中隐含着的诸侯之患,其实也对大宋的现实有所指。

  苏轼生活的时代,外有少数民族的西夏的侵扰和契丹的威胁,内有人多坏事的低效率“冗官”体系、120万之众的兵将不相习的“冗兵”结构和滥赏导致财政入不敷出、百姓不堪重负。苏轼在举朝上下歌舞升平的时候,却发现大宋深藏的隐忧、大宋表面上社会安定而实际上却存在严重的内忧外患,这就是他的政治素质。

  面对“不测之忧”应该怎么办?苏轼认为,如果不作为,消极地看着事态发生却不去想方设法对付,那么就会发生无可挽回的祸乱。如果乱作为,操之过急,那么支持的人不会多。苏轼的《晁错论》借评论晁错,希望后来者能汲取晁错的教训,既要有忧患意识,能发现问题,还要深谋远虑,不轻举妄动,更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临危不惧的精神,能做到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舍身报国,方能成就伟业。

  宋仁宗看了苏轼的文章,认为自己为子孙得到了宰相之才。可惜,仁宗皇帝还没来得及重用苏轼就驾崩了。

  治平二年(1065年),宋朝岁入虽达一亿一千六百一十三万贯,官费、军费等支出却达一亿二千零三十四万贯,入不敷出,财政困难。同时,韩琦等国之重臣,不着力解决内忧外患问题,也不为国选贤,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一件事上,那就是满足英宗叫生父为皇考的愿望,提请文武百官讨论英宗生父的名分问题。当时,满朝大臣不研究对付外族侵扰的对策,不研究解决“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国策,却耗在这件事上,确实是大宋的悲哀。而这一些,苏轼预见到了,可见苏轼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B

  一个政治家最基本的民本思想是“君权民授”

  苏轼丁忧三年之后回到朝廷,此时王安石变法已经开始。苏轼在朝为官的许多师友,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都已被迫离京。此时的宋神宗正被王安石的改革计划打动,要做尧舜,恨不得立马实现富国强兵,成为千古圣主。

  作为政治家的苏轼,他的思想受儒家熏陶,强调以民为本,“得民心者得天下”,希望实施仁政。于是,给变法的神宗皇帝提出意见,“臣之所欲言者三,愿陛下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而已”“人主之所恃者,人心而已”“民者,天下之本”“天下者,非君有也,天下使君主之耳”……

  其中,关于变法,苏轼给皇帝的建议主要有:

  1.变法要依法稳步推进。“陛下欲去积弊,而立法必使宰相熟议而後行事。若不由中书,则是乱世之法,圣君贤相,夫岂其然?必若立法,不免由中书熟议,不免使宰相,此司之设,无乃冗长而无名。” 苏轼引用了孟子的话“其进锐者其退速”后又用孔子的话“欲速则不逹,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来论述,“立法”要推进,需反复论证,切忌急功近利。

  2.不要钦差大臣满天飞。“且遣使纵横,本非令典。汉武遣绣衣直指,桓帝遣八使,皆以守宰狼籍,盗贼公行……朝辞禁门,情态即异;暮宿村县,威福便行;驱迫邮传;折辱守宰;公私劳扰,民不聊生。”苏轼担心一些大臣为了邀功会去折腾官员和老百姓,国家会被这些人弄得国无宁日。

  3.不要盲目地大兴水利。苏轼指出,北方河水混浊,不适合种水稻,不要盲目开凿水塘,将旱地改为水田,那样一来,水利设施“一岁一淤,三岁而满矣。”花钱不讨好,万一“堤防一开,水失故道”,到那时候,就算是把提议这样做的人杀了,吃他们的肉,对老百姓也没有一点好处!

  4.不要让百姓的税负过重。“今遂欲於两税之外,别立一科,谓之庸钱,以备官雇。则雇人之责,官所自任矣……万一后世不幸,有多欲之君,辅之以聚敛之臣,庸钱不除,差役仍旧,使天下怨毒,推所从来,则必有任其咎者矣。”意思是,不要想着法子,增加赋税名目,否则后果严重。以后如果有花钱大手大脚的皇帝,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重用擅长搜刮民脂民膏的官员,重复征税,弄得天下百姓都怨恨,推算这些赋税的来历,一定会把过失全算在您的头上。

  5.防止官员用青苗法强迫百姓贷款。苏轼认为,借贷这种事,还是让商人来做吧。如果皇帝您要推行青苗法,到时候,天下的人恨您,史书记载您的这事,说青苗法是由您开始推行的,难道不可惜了您的一世英明伟大吗?

  6.提拔人才不能随意。“今若多开骤进之门,使有意外之得,公卿侍从,跬步可图其得者,既不肯以侥幸自名,则其不得者必皆以沉沦为叹,使天下常调举,生妄心,耻不若人,何所不至,欲望风俗之厚,岂可得哉?”最近,朝廷提拔的人,老实干事的少,花言巧语、投机取巧的多,希望皇帝能纠正这种做法。

  7.要完善的监察机制。苏轼认为,国家有必要完善监察机制,防止朝中重臣独揽大权,危及皇权,也要防止地方要员挑战皇帝权威。建国以来没有处分一个监督检查官员,这并不是他们都是好的,而为了让他们敢于大胆监察,监督权力运行没有后顾之忧。

  C

  一个政治家最基本的为国智慧是“不生事不畏事”

  “夫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这是苏轼给宋哲宗的奏议《因擒鬼章论西羌夏人事宜札子》中的原话。

  元祐二年八月,北宋俘获了西藩首领鬼章并押解进京。时任翰林学士朝奉郎知制诰兼侍读的苏轼认为,对待民族事务、外交和国防事务,这样做太轻率,很不妥,这样的边防政策是非常危险的。

  苏轼认为,对西夏用兵表面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劳民伤财,实际上严厉打击了西夏统治者的嚣张气焰。“岁赐既罢,和市亦绝,虏中匹帛至五十余千, 其余老弱转徙,牛羊堕坏,所失盖不可胜数。饥羸之余,乃始款塞。”苏轼认为,我们过去犯了怕事的错误,执政大臣知道大宋百姓不喜欢打仗,也没有深谋远虑就答应了他们的和谈要求,还花钱买和平,每次他们的使者一来,就给使者五万余匹绢,他们回去卖一匹能卖五六千铜钱,让他们得了好处还得意。这样一来,反而助长了他们的嚣张气焰,更加轻视大宋。

  苏轼指出,当初若不生事亦不畏事,强硬回击他们,他们翻脸也不会这么快。为什么会发生西蕃鬼章这件事呢?阿里骨是董毡的臣子,却挟持契丹公主,并害死他的主君董毡及其妻子,还对外隐瞒董毡的死讯,匿丧不发。过了一年,等局势稳定了,才假称是董毡的养子,并伪造鬼章、温溪心等人的签名上书大宋朝廷,请求让阿里骨继承董毡的封号。而当时的执政大臣草率行事,没有仔细盘查事实真相,只图省事,贸然答应了阿里骨的请求,授予他符节与斧钺,认可他继位。

  阿里骨知道自己的爵位封号是骗来的,特别担心鬼章讨伐他,故欲借力于西夏以自重,于是阿里骨和西夏这个冤家对头勾结在一起(始有解仇结好之谋)。而鬼章对他们无可奈何,就把气撒在大宋头上,发泄朝廷让乱臣贼子当他的君主的愤怒,所以才侵犯大宋边境。

  现在西夏看到大宋抓住了鬼章,软硬兼施,向朝廷提出过分的要求。若朝廷又想花钱买平安,那西夏又会掌握主动权。他们觉得战也好和也好,一切以从大宋捞到好处为目的,反正成本低,风险小,不捞白不捞。

  分析各种弊端后,苏轼希望皇帝秘密下令,让边关将士做好战斗准备,严阵以待。想勒索,没门!诚意来谈,大门敞开;想要开打,奉陪到底。不用几年,他们就会受不了,现在我们费点事,以后就安定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
老子只是讲了真话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泰山是一粒尘埃
衡阳日报版面七A07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 2019-06-15 2 2019年06月1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