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市委党校科研处处长)
乡风文明建设就是要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推进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其中的“乡风文明”是“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风文明建设就是要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推进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乡风文明是加强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也是现代农村建设的灵魂。
目前在乡风文明建设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有些领导特别是农村乡镇、村级一些领导对乡风民风的宣传教育在思想上缺乏重视,认识上缺乏远见,不重视、不作为。二是乡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特别是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方面,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卫生设施简陋,人员素质不高,卫生管理制度不健全,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医疗费用上升,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也成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因素。仍有一些村容村貌脏乱差,住宅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大多数村庄无排水、垃圾收集处理等公共设施等。三是农村陈规陋习根深蒂固,最为突出的是“三风”现象普遍存在,如聚众赌博风、封建迷信风、铺张浪费风等。四是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单调,一些村镇没有一个固定的或完善的村民业余文化活动阵地,对农民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活动,如“送文化下乡”活动开展内容缺乏、形式单调、覆盖面窄、资料有限。农民看不到新报纸、新杂志,文化活动方式单调,内容贫乏,此而导致农民文化生活贫乏,精神生活贫瘠。这也使一些农民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素质不高、科技知识贫乏和法制意识淡薄。五是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健全,乡规民约、奖励处罚等制度不够健全,在乡风建设上难以形成规范性的制度性约束,也制约了乡风文明建设的发展。
如何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笔者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占领农村思想阵地,破除落后的传统观念,这既是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基础,也是当前思想宣传的重点。
第二,要立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发展软实力,更重要的是发掘继承、创新发展优秀乡土文化。
第三,要坚持创新,加强农村移风易俗工作,比如:文明乡风、良好家风、纯朴良风。目前,农村地区依然是精神文明棋盘上的一块短板,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变化、缺少创新、缺少出其不意的狠招妙招。要有新思想、新创意,譬如,将村规民约作为农村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进行考核,通过红白理事会、网络点赞团等方式,助推农村移风易俗和乡风文明建设。
第四,要搞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大投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要建设农村文化活动场所,“送文化下乡”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且要常态化,要尝试抓住农村居民的兴趣点,组织文艺工作者创造出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娱节目,将新观念融入文娱节目,从而达到对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五,将乡风文明建设纳入社会治理体系。社会治理的核心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将乡风文明建设纳入社会治理,有利于形成农村社会治理一盘棋,从大局层面,对乡风文明建设进行规划,稳步推进。将乡风文明建设纳入社会治理,也有利于形成乡风文明行动的常态化,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深化乡风文明建设的力度。
第六,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依靠广大农民,把获取群众支持作为推动移风易俗和树立文明乡风的重要推动力。要把乡风文明建设的大讲堂搬到田间地头和农家炕头,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让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