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面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8年10月19日 星期五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联,写出来的中国气派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民族文化艺术表现形式。近日,中国首位对联学硕士、湖南省楹联学会副主席鲁晓川作客国学讲座,通过讲述对联的对仗骈俪美、平仄和谐美体现中国的语言魅力,通过描绘对联清正和雅的气象、通达涵容的韵度展现文学的特点——

  ■文/本报记者  许 珂   图/本报记者  周 围

  一上一下自成乾坤,一字一句清正和雅。

  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千百年来,一直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所欣赏。它一般是用古典艺术语言造句和修辞,具有典雅、精炼、优美的特点。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日,中国首位对联学硕士、湖南省楹联学会副主席鲁晓川作客国学讲座,通过讲述对联的对仗骈俪美、平仄和谐美等,向大家展示了对联里的中国气派。

  对联起源于桃符,推广普及得益于朱元璋

  据相关历史资料记载,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

  《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即今春联)的盛况。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

  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当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正月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

  一次巡视,朱元璋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

  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

  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朱元璋还亲自撰写,赐给近臣,如给学士陶安的对联:“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倒也对仗工整,平仄谐和。春联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开始流行于世。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和艺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种类繁复,如“门心、横批、框对、斗斤、春条”等等,门心贴在门板上方中心部位,横批贴在门楣上的横木中间,框对则用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春条有很多种,如“开门见山”“抬头见喜”等等不一而足。千家万户在小年后张贴,新春气息浓郁明显,如清代民俗名著《燕京岁时记》曾描述:“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或用朱笺,或用红纸。”那时候,贴对联已经深入千家万户,成为百姓迎新辞旧不可或缺的民俗了。

  对仗骈俪美、平仄和谐美,成就对联的中国气派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

  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这样描述过对联,“对仗者,独体文字之所特具,亦即国学精神所寓也。”

  那么,何为对仗呢?对仗是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对仗多用于骈文。

  对仗又称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如: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又如,两鬓霜,一客行。新绿衬酒红。七颗星,一袍风。尧舜对苍生。弯月对长虹。我对你,嘴对心……

  由此可见,对仗是对联文体的格律基础。对联,也就是独立使用的对仗句子。其具有字类相当、词性相对、意境相合、节奏和谐四大特点。

  作为对联,至少要讲究对仗,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数词对数词;其次要讲究平仄,平对仄,仄对平,仄起平收,“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三连平、孤平这些作诗的大忌一定要避免;再次要讲究点意境和韵味,太过直露的一般是下品。

  对联的要求十分严格,比起律诗来要求还要严格,强调对句的字形、字音、字义,都要两两相对,整齐优美。所谓“字字相对”“平仄互对”“词性相对”是也。

  如,巧对数字联。有人游览桂林独秀峰,在凉亭休息,指着这个六角亭对同伴出了个一联:“独角尖尖,四面八方六角”,其中有一游客对了下联:“两拳拱拱,五指二短三长”,对得也较工整自然。

  佛印巧对苏小妹。佛印与苏东坡交谈常常得意忘形,苏小妹有意想讽刺一下这个和尚,便出个上联:“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佛印想了想便对道:“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苏东坡连声叫好,真是出得好,对得也针锋相对。

  当代工人对清代名联。成都望江楼有幅上联:望江楼下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百余年来竟无人能对,一九六四年在望江楼举办的赛诗会上有一青年工人对了下联:赛诗台上赛诗才,诗台绝世,诗才绝世。若不计较平仄要求,对得算是巧妙了。

  巧改对联。有一贪官,时时标榜清廉,他在家门口贴了副对联:爱民若子,执法如山。有一聪明的百姓便在上下联各添一句,改为: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岂为山乎。这一改,真是还其贪官污吏真面目。  

  触景生情,完成旧对。朱元璋当牧童时常到学堂去听课,特别喜欢老师教学生对对子,时间久了,老师也喜欢上这个放牛郎。这老师临死前交了一幅上联给朱元璋说,这个上联我写了十多年了,下联还对不上了。你想想看能给我对上。这上联是:“三土考老者”。朱元璋好久也未对上。后来当上皇帝,在一次寿宴上见五个孩子都来拜寿,想起这五个皇子都喜爱弹奏,不禁触景生情,大呼妙妙妙,把老师交给的对联对上了:“五王弄琵琶。”

  上联中秋写,下联年关对。中秋赏月,一秀才出个上联:“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不管秀才们如何的苦思冥想都对不出,直到年关时,一秀才对上了:“今夜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这对得浅显明快,真是一巧对也。

  王羲之防盗联。某年大年夜,羲之写了幅春联: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不想刚贴出不久便被人揭走了,再写:莺啼北里,燕语南邻。贴出后还是让人揭走了。羲之想了想,贴出了这样一幅对联: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果然没有敢揭了,到春节黎明,羲之便续上,变为:“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日行”。街邻见了,无不称妙。

  鲁晓川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对联,写出来的中国气派
政通人和,治行称最
用典释义
亲民之吏与民一体
国学教育
提花机
国学人物
御史柳宗元
衡阳日报版面四A04对联,写出来的中国气派 2018-10-19 2 2018年10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