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编者按
在孔子诞生之前,中华文明已经有了较高的发展。彼时,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国家已经出现,制度已经形成,文字已经成熟,冶炼技术十分发达,青铜器、铁器已经广泛使用。但是,人们自觉地去探索世界,认识自身成熟而形成的完整思想体系,则是由孔子开启的。孔子用自己的文化理想,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此前的文化赖孔子而传,之后的文化赖孔子而开。故孔子者,中华文化的鼻祖。本报将陆续刊载本土学者马龙集数十年学习所得《孔子轶事》以飨读者。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身材高大威猛,是鲁国著名的武士。叔梁纥在与孔子的母亲颜征在结合之前,已娶一妻一妾,育有九女一男十个子女。其中,唯一的儿子孟皮是个瘸腿的残疾人。据《孔子家语》记载:叔梁纥因为儿子是个瘸子,所以才“求婚于颜氏征在”。
《史记·孔子世家》:“纥与颜氏野合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太史公一句“野合生孔子”,铸成一桩两千多年来聚讼不已的笔墨官司。据古代文献所载,春秋战国时期,商族流行高媒。每年仲春之月是不同姓氏男女欢会,郊外野合的特殊日子,这种风俗得到当时政府的认可,是鼓励人口生育和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与今天的道德、贞操实无丝毫关联。自古美女爱英雄,情窦初开的少女颜征在仰慕老英雄叔梁纥,两情相悦,然后到陬邑的丘尼山祷告山神如其所愿,于公元前55年夏历8月27日生下孔子。因祈祷于丘尼山和排行第二等因素,名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父亲叔梁纥逝世,时年68岁。这一年孔子的母亲颜征才17岁。叔梁纥是个没有封地的下级贵族,靠俸禄维持生计。俸禄断绝后,家里面临严峻的经济困难。孔母年纪轻轻,面对比自己还要年长的名义上的子女,处境窘迫又尴尬。唯一的选择只能抱着幼子离家另寻生路。孔母离开夫家后,并没有回娘家(今曲阜颜母庄),而是选择鲁国都城阙里安顿下来。按照周礼规定,当时贵族子弟“人生十年曰幼·学”。“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虽然贫困,并没有影响孔子求学的决心和意志。
孔子17岁这年,与他相依为命的母亲撒手人寰。孔母去世后,因为不知其父的墓地,便暂时把母亲的灵柩停在鲁国都城东南一个叫五父的大路口。后来,一位陬邑车夫的告知孔子,他才得知父亲的墓地,于是将父母合葬在防山脚下。孔子找到了父亲的墓地,也找回了自己从来没有明确获得的身份——士的地位。自此,孔子的身份正式由庶民转为士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