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跳槽”,只为照顾折翼天使
刘慧兰从事特教之前一直在普校任教,但为了心中那份执着的追求,1990年,在常宁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办之初,她毅然从条件优越、已任教7年的普校“跳槽”到了特殊学校,成为常宁市首届特教老师。
由于学校特教老师紧缺,刘慧兰除了担任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外,还承担了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的教学任务。为了提高语训效果,刘慧兰整天和聋哑儿童在一起,了解他们的心理,体验他们的感受。她自己出钱购买大量有关聋哑儿童病理学知识和康复训练方面的书籍认真学习,并在教学工作中逐步实践。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学到更多的文化知识,她用心钻研,自制图片教具,还将舞蹈安插在教学中。刘慧兰经常带孩子们逛超市、菜场、游乐园,让他们融入社会大课堂,巧妙地开启他们的智慧,让他们得到全面发展。毕业于常宁市首届聋儿语训班的佘幻幻和李伟辉同学,在同班的十二名同学中“脱颖而出”,后来分别考取了天津理工大学和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
历尽艰辛,终成特殊教育专家
刘慧兰始终坚持把“母爱、友爱、师爱”融合在一起,并将此渗透到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在教学上,特教老师往往要比普通老师付出更多心血。在特教学校,大多数孩子入学前没有经过任何语言训练,有的还是聋、脑瘫加智障的多重残疾孩子,如何使他们学会交流、认字、计算呢?刘慧兰学习了大量的专业书籍,还和老师们到各地取经。一个简单的数字、一道简单的计算题,她往往要教上几十遍、甚至上百遍;为了帮助孩子学会发音,发准音,她给学生买来镜子,让学生一边看她的口型,一边对照镜子里自己的口型……
经过长期艰辛的探索,刘慧兰熟练地掌握了残障儿童语音语位训练法、舌体训练法、暗示教学法、全天候教学法等语言训练方法,还自创了残障儿童心理康复法、亲情感化法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她撰写的教学论文《培智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分析》《融入生活,提升技能——中重度智障儿童语文学习初探》荣获国家级一等奖。她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教学生做手工、刺绣,让他们能有一技之长,成为自食其力之人,指导的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多次获奖。
用爱筑梦,愿一辈子做“特殊妈妈”
28年来,刘慧兰每天面对着分辨能力和自理能力都欠缺的特殊学生,需要投入更多的耐心、爱心和责任心。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来自全市各个乡镇,大部分学生都是初次离开家,非常不适应校园生活。刘慧兰总是给予学生慈母般的关心。学校有个男生,刚入校时,总是站在走廊上嚎啕大哭,任凭大家怎么安慰都不管用,刘慧兰便牵着他的小手,在校园里一圈一圈的走着,给他喂饭,带他睡觉,慢慢地他适应了校园生活。每到休息日,刘慧兰都会抽空到学生家去走访、送教上门,去关怀那些由于身体残疾无法正常上学的孩子们。坤坤是一名重度智障学生,他既是脑瘫又有肢体残疾,自理能力很差,父母都在外地打工,爷爷一个人在家带他,不能来学校上课。面对这种情况,刘慧兰每周都会送教上门一次,风雨无阻。对于这些残疾孩子来说,刘慧兰不只是引领他们学文化的老师,还是他们生活中的妈妈,他们对刘慧兰的亲近和信赖有时候都超过了他们的父母。
刘慧兰用自己的爱和执著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蓝天,先后获评“巾帼建功模范”“人民满意教师”“常宁市优秀教师”“衡阳市优秀特教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本报记者 金 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