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见:近年来,任性驴友不守规矩,不听劝阻,违规探险,以致于悲剧发生新闻不绝于耳,因此,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景区实行有偿搜救制度,无可厚非,还能警示他人。但是,生命至上,即使游客有错在先,景区也要谨记“救人如救火”,片刻不能怠慢,切莫忘了有偿搜救是为了警示大家、减少悲剧的初心,唯有如此,才可能将好事办好,行稳致远。
2. 近日,据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官方微博消息,有网友反映Shotazone等网站传播涉未成年人的色情图片和视频等内容,扫黄打非办已协调相关部门对涉事网站进行了处置,并部署工作人员进行核查,有关线索明确后,将第一时间请执法部门进行查处。(据《法制日报》)
浅见:难以想象,这样的魔爪会如此明目张胆地伸向天真烂漫的儿童,如不及时挥动法律利剑,斩断非法产业链,不仅会污染网络环境、败坏社会风气,还会对身心尚未发育完全的孩子们带来严重创伤,后果不堪设想。笔者认为,必须通过网络信息传播,顺流而上,尽快追溯犯罪链条的源头,严惩不贷,为孩子们修建一道足够安全的法律堤坝。
3. 暑热难耐,也挡不住孩子们暑期走出家门参加各类研学游的热情。博物馆游学,因博物馆历史文化知识量较大,路径安全性更强,成为很多学校、培训机构和家长为孩子定制的“基础款”暑期文化餐。但这份看上去很好吃的文化餐,经过各类研学游机构的“包装”,并未真的“营养”了学生。(据光明网)
浅见:“博物馆游学”既可以丰富孩子的暑假生活,同时还可以帮助孩子开阔眼界,多多了解传统文化,看上去好处多多,但如果只是流于形式,那么自然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还耗费了家长的钱财。毕竟,博物馆不同于学校课堂,如若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或者填鸭式灌输,就势必无法实现“人与历史有机联系”了。当务之急,应有相关部门出台关于“博物馆游学”的管理标准和服务标准,才能真正实现理想的游学,让孩子们在游中有所学、在学中有所思、在思中有所得。
(本栏点评:魏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