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这是眉山三苏祠门口的一副楹联,这里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苏门父子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据三个席位,传为千古佳话。
孝慈仁爱 读书正业
三苏家学源远流长。苏洵是战国纵横家苏秦、西汉关内侯苏武、唐代宰相苏味道的后代。
在苏洵撰写的《族谱后录》中,祖父辈的事迹历历在目。苏洵的祖父苏杲,乐善好施,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无论是亲朋还是乡邻乡亲,都爱戴敬仰他。苏洵的父亲苏序,也是仁爱热忱之人,在饥荒年代常常拿出粮食无偿地救济灾民。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也就是1009年,苏洵出生,这时候,苏氏已在眉山繁衍三百余年。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是大器晚成的典范,《三字经》中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早年的苏洵,四处游学,27岁时,幡然醒悟,开始发愤读书,同时广泛结交有学问的师友,增加见闻和人生经验。十多年后,终名扬京师,成为一代大家。
程夫人,苏洵之妻,苏氏兄弟的母亲。从苏轼和苏辙的诗文以及回忆中,可以看出程氏的早期教育对苏轼、苏辙两兄弟产生的深远影响。
苏轼的《记先夫人不发宿藏》讲到程氏夫人故事,传达的不仅仅是修养,更是一种廉明公正人生观的身教。
兄弟同契 家风永传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至今在中国人的心灵回响。真挚的情谊,高贵的襟怀,浩然之气,一泻千里。
当我们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更多了一份对人间亲情的眷恋。亦师亦友的兄弟二人,创造了不朽的佳话。苏辙19岁与兄苏轼同登进士第。苏辙为人沉静简洁,与哥哥的豪放形成反差。但在大是大非的正义抉择面前,兄弟两人总是毅然决然地站在一起。蒙冤下狱时,苏轼曾抱着必死的心情在狱中给兄弟苏辙写下绝命诗“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苏轼、苏辙两兄弟的感情至深至情至性,苏辙说哥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称弟弟“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兄弟情谊,不仅源自血脉,更来自家国理想。千百年后,慷慨文辞,仍然令人动容。
密州超然台,铭刻着苏氏兄弟的两篇文章:苏轼的《超然台记》和苏辙《超然台赋》。从走出“小我”的超然,可以窥见苏氏兄弟的精神境界。苏轼写道:“人之常乐者,盖游于物之外矣。”今天来看,“游于物外”既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智慧,更是一种浩然正气。这种正气,优美的人格与情操,并非从天而降,而是来自于自觉的陶冶,来自于家国情怀和忧民之心。
这种情怀也传承给苏门子孙。苏轼有三个儿子,皆恪守做官先做人的道理,风骨卓然。苏轼曾在他的长子苏迈赴任时,赠予他一方砚台,并亲手刻上砚铭:“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为父对儿子的教诲,字字珠玑:“爱民如子、勤政廉洁”。
(据《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