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上午,被誉为“中国干扰素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云德,走上了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最高领奖台。侯云德院士出生于1929年,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1962年被原苏联医学科学院破格授予医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任、副院长等职务,现任国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
上世纪80年代初,侯云德院士率先利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方法,完成了当时我国最大基因组——痘苗病毒天坛株的全基因组测序,构建了一系列新型病毒基因治疗载体,奠定了我国分子病毒学的研究基础。
他还率先研发出国际独创、我国首个基因工程药物—重组人干扰素α1b,实现了我国基因工程药物从无到有的“零”突破。凭借此项研究及后续系列产品的研制,他在1993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如今,他所研制的基因工程药物已经应用于上千万患者的临床治疗,由于成功替代国际进口产品,还产生了数十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我国对多项传染病的有效监测和预防也离不开侯云德院士的功劳。他带领“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顶层设计了2008—2020年应对重大突发疫情的总体规划,为我国建立起了一道阻击传染病的防线。2016年的数据显示,2008年开始的这一专项研究战果卓著:艾滋病年病死率从5.8%降至3.1%,乙肝感染率由6.9%降至4.6%,重症乙肝病死率由84.6%降至56.6%,结核分枝菌检测时间由4—8周缩短至6小时内。得益于这道阻击防线,我国成功应对了近十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多次重大传染病疫情,2009年,他主导的我国H1N1流感大流行的防控应对和技术攻关,使我国开创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对流感大流行成功干预的先例。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