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面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忍”的处世原则不是胆小怕事,不是明哲保身,也不是无原则和无是非观念地妥协退让,更不是姑息纵容,而是体现仁爱襟怀、宽宏气量、忠恕之道的处世智慧
~~~“忍”的处世原则不是胆小怕事,不是明哲保身,也不是无原则和无是非观念地妥协退让,更不是姑息纵容,而是体现仁爱襟怀、宽宏气量、忠恕之道的处世智慧
~~~“忍”的处世原则不是胆小怕事,不是明哲保身,也不是无原则和无是非观念地妥协退让,更不是姑息纵容,而是体现仁爱襟怀、宽宏气量、忠恕之道的处世智慧
~~~“忍”的处世原则不是胆小怕事,不是明哲保身,也不是无原则和无是非观念地妥协退让,更不是姑息纵容,而是体现仁爱襟怀、宽宏气量、忠恕之道的处世智慧
~~~“忍”的处世原则不是胆小怕事,不是明哲保身,也不是无原则和无是非观念地妥协退让,更不是姑息纵容,而是体现仁爱襟怀、宽宏气量、忠恕之道的处世智慧
2017年09月12日 星期二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忍经》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忍”?
“忍”的处世原则不是胆小怕事,不是明哲保身,也不是无原则和无是非观念地妥协退让,更不是姑息纵容,而是体现仁爱襟怀、宽宏气量、忠恕之道的处世智慧
  国学教育

  “忍”是指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为了求得和谐、和睦而采取隐忍、谦退、避让的态度。中国古代留下了许多“忍”的格言和故事。元代人吴亮,搜罗了自先秦至宋代173条有关“忍”的典型故事和言论,编成了《忍经》。为了避免人们对于“忍”的误解,吴亮在《忍经》的序言中对“忍”进行了严格界定。他认为“忍乃胸中博闳之器局,为仁者事,唯宽、恕二字能行之”。《忍经》中以“忍”为原则的处世之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忍”的意义在于:不为生活小事影响大局 

  “有容乃大”。“容”与“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本质上讲,“忍”首先是一种个人品德修养的克己功夫。吴亮所引的第一条言论是《周易》损卦之《象辞》,“君子以惩忿窒欲”,意即抑制愤怒、控制情欲。控制调节自己情绪,不为小事所困扰和影响,才能办成大事。忍住自我的不良情绪的同时,意味着必须包容、容纳别人的过错。我们常说的“有容乃大”,最早出自《尚书》,原文为:“成王告君臣曰:‘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济者,成功也。“忍”是成就伟大事业的必要条件,“容”是道德高尚的必然要求。吴亮引《论语》中的两条言论来说明不“忍”的危害。一条是“小不忍,则乱大谋”,一条是孔子告诫子路之言,“柔必胜刚,弱必胜强,好斗必伤,好勇必亡。百行之本,忍之为上”。此外,《忍经》还讲述了韩信“忍”的故事,来说明“忍”对于成就一番事业的重要性。韩信忍受胯下之辱,因为他有远大的志向,没有逞匹夫之勇,忍小而谋大,“动心忍性”,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对于今天的领导干部而言,“忍”的意义在于:不计较个人的恩怨得失,进退荣辱,不为生活小事影响大局,放眼长远和未来。

  “犯而不校”。这是《论语》中颜回的话,意思是被人冒犯不去计较。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相处,难免发生矛盾摩擦。当一个人遇到利益被侵犯或者尊严被人冒犯的情况时,要心平气和地协商处理,尽量化干戈为玉帛。忌大动肝火,脾气暴躁;忌锱铢必较,睚眦必报;更忌争强斗狠,冤冤相报。忿争的结果是“忿而争斗损其身,忿而争讼损其财”。小矛盾争执处理不慎,有时会酿成大祸,严重的会造成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悲剧。《忍经》引彭令君言:“一朝之忿可以亡身及亲,锥刀之利可以破家荡业,故忿争不可以不戒。”正如古谚所云“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忍”的处世原则不是无原则和无是非观念地妥协退让

  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忍”也是一种心性涵养的定力,是官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忍经》引《吕氏童蒙训》云:“当官以忍为先:忍之一字,众妙之门,当官处事,尤是先务。若能清勤之外,更行一忍,何事不办?”为官者经常会遇到一些棘手难缠之事,猝然而临之,更需要忍字当头。《吕氏童蒙训》亦云,“当官者先以暴怒为戒,事有不可,当详处之,必无不中”,即慎重周详地处理事情。特别是那些面对群众矛盾纠纷的干部,处事应该心平气和,虑事周详,力戒暴躁鲁莽。

  “唯得忠恕”。“忠恕”既是儒家“爱人若己,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的体现,也是儒家主要的处世原则。忠,即“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恕,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人处世无非两件事,对己和待人,即对内和对外,“忠恕”是对外的原则,对自己不适宜。吴亮引范仲淹次子范纯仁的话:“忍就是‘常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今天我们讲“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体现的就是忠恕之道。为人处世,应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凡事先从自身找问题,不要苛责他人。

  “相忍为安”。对于群体而言,只有大家相互忍让和包容,群体内部关系才能和谐融洽。《忍经》引《袁氏家范》中的一条谚语:“居家久和者,本于能忍。”还讲述了唐初一个叫张公艺的人,家庭“九世同居”的故事,当唐高祖问其原委,书“忍”字以对,可见“相忍为安”对于维系家庭关系长期和谐的重要性。《忍经》叙述了弟兄两个争田产的故事。太守劝他们说:“天下难得者,兄弟;易求者,田地;假令得田产,失兄弟心,如何?”不能为了利益,而失去了亲情友情。对于家庭内部成员而言,长期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利益纠纷、性格冲突、言语冲撞在所难免,“忍”是保持家庭关系以及社会关系和谐的必要条件。

  总之,“忍”的处世原则不是胆小怕事,不是明哲保身,也不是无原则和无是非观念地妥协退让,更不是姑息纵容,而是体现仁爱襟怀、宽宏气量、忠恕之道的处世智慧。

  (据《学习时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活跃在民国书画界的“衡阳才俊”
病有标本。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
《历史大咖的另一张脸》
《忍经》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忍”?
望衡山
衡阳日报版面四A04《忍经》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忍”? 2017-09-12 2 2017年09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