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面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记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张迎春
~~~——记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张迎春
~~~——记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张迎春
~~~——记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张迎春
2017年07月13日 星期四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实践中吸取教学养分
——记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张迎春
  ■本报记者   武孝军

  从一名小有名气的焊接工程师到职业院校教师再到如今的副教授,现就职于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张迎春实现了完美转身。她坦言,自己的成功转型得益于坚持理论联系实践,从实践中吸取教学的养分。

  课堂教学念好“增”“删”“移”三字经

  1991年7月,张迎春从华东冶金学院冶金工程系毕业,被衡阳钢管厂相中,成为厂里的焊接工程师。几年时间里,厂里几乎所有有关焊接工艺制定、焊接工艺评定、焊接工艺试验、焊接结构与钢结构施工、焊工培训及焊工技能竞赛出卷与阅卷等都主要由她完成。

  机缘巧合,1996年9月,张迎春因工作需要,成为衡阳市第二技工学校(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前身)的一名专业课教师。

  “教师与一般的工程师不同,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工程师设计、加工的是工业产品,而教师塑造的是人。工程师设计、制造产品时如果出现差错,只是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而教师在塑造人的过程中如若出现了偏差,使之成为‘不合格品’甚至‘危险品’,那么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将是无法从经济上估量的。”张迎春这样诠释自己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理解。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她经常深入厂矿企业调研,并把调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她对课程内容进行大幅调整,念好“增”“删”“移”三字经,即增加实用性内容,删减过时过难的纯理论知识,授课时按照知识循序渐进的顺序对教材编写内容进行移动调整,并对课程进行整合重组,优化课程结构,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

  让教学与生产实现零距离接触

  “虽然我已经毕业这么久了,但对张老师上的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老师上焊接工艺课时,我们都特别喜欢听。”已毕业18年的肖伶俐如是说。

  焊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既抽象又难懂,张迎春将自己多年的工厂实践经验融入到理论教学中,采用“工厂实例教学法”“按内容施教法”“口诀教学法”等,不仅使枯燥难理解的内容变得通俗易懂,还让同学们都很快喜欢上了焊接专业,很多同学毕业后仍然都从事焊工工作,工作在生产一线。

  高职教师,绝对不能仅仅在黑板上教学。为此,在上《焊工工艺学》课程中的“气割”部分内容时,张迎春将学生带到焊接实训车间,自己带上墨镜亲自给同学们操作示范。对于焊接结构中存在的缺陷,她就像骨科大夫看片一样,能从焊缝X射线底片上迅速判断出缺陷类型、大小和位置,做到“眼到病除”,实现了教学与生产零距离接触,解决了高职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实训课题脱离生产实际”和“校外实训基地难找”两大难题。

  科研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

  虽然是半路出家,张迎春在教学科研也毫不逊色。多年来,她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各级各类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25篇、教研论文1篇,有2篇论文在全国及省级学术会议上获奖。她主持的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的科研课题有6项,且这些科研项目都是应用型的课题,“轧管机组大直径空心芯棒用管的开发研究”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成功解决了空心芯棒用管的成分设计及热处理工艺制定;“稀土铈对耐热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研究”课题,通过在耐热钢中加入稀土元素铈,使钢的组织与性能大为改善,更好地挖掘出材料的潜力,发挥钢材的使用价值,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热处理工艺对超低碳马氏体不锈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研究”课题,解决了超低碳马氏体不锈钢制造中的一大难题;“薄板坯连铸连轧高强度钢LG600的焊接性能研究”,为该材料在实际生产的应用开辟了一条新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以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
访贫问苦体验农耕生活
从实践中吸取教学养分
科技创新“创”出教育新篇章
衡阳日报版面六A06从实践中吸取教学养分 2017-07-13 2 2017年07月1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