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真正为困难群众着想,并帮助他们尽快富裕起来的党员干部,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爱和拥护。
本报自7月3日起正式推出《扶贫路上党旗红》专栏,周艳春、曾小华、杨海霞、陈巧明、胡萃等多位“扶贫先锋”陆续走进广大衡阳读者的视野。他们把贫困群众当家人,沉下身子、深入基层,努力帮助贫困地区改变面貌的感人事迹,引起了强烈反响。
扶贫作为一项中心工作,任务艰巨而又责任重大。这要求各级党员干部带着感情和责任抓好精准帮扶和脱贫攻坚,把各项工作做实做细,不让一户贫困户掉队。正如这些“扶贫先锋”,要用一颗赤诚的心扎根基层一线,把更多目光关注投向困难群众,争做精准扶贫的“扛旗人”,积极练就脱贫攻坚的真本事,做群众脱贫路上“贴心人”。
锁定主攻方向,争做扶贫攻坚“扛旗人”。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是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的具体执行者,必须要在思想上与党中央、省委、市委保持高度一致,才能确保好政策、好方针在基层得到真正落实,确保群众从中受益。党员干部需锁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攻方向,并主动成为这项事业的“扛旗人”,将困难群众疾苦时刻放在心中,只有真正深入到困难群众中去,才能切实“知贫”,并在此基础上去真正“扶贫”,才能给困难群众以实实在在的关心和帮助,以最终实现脱贫。
积极加强培训,练就脱贫攻坚的真本事。小康路上不容许一人掉队,这既是要求,更是党员干部的责任。落实精准扶贫战略部署,既需要各级党员干部提振精气神,勇于担当,奋发有为,也需要党员干部准确把握行情,对市场变动趋势做出科学的预判,并通过各项学习和实践、“请进来、走出去”学习取经等多种形式,切实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能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帮助困难群众练好脱贫致富本领。
认真改进作风,做群众脱贫路上“贴心人”。扶贫本就是一项凝聚人心的群众工作,只有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继续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情系群众、服务群众、造福群众,把群众当成家人,深入群众心底,倾听群众心声,建立坚实、团结、和谐的群众关系,才能真正激发群众劈波斩浪、攻坚克难携手奔向共同富裕的积极性。同时,也只有真正为困难群众着想,并帮助他们尽快富裕起来的党员干部,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爱和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