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炳罡
传统文化教育并不仅仅是在课堂上的教育,而是学校、家庭、社会所形成的综合性或立体性教育。今天,我们要倡导传统文化体验教育,校园的文化氛围、老师的一言一行,学生之间的行为举止,无不是学生人格养成的要素。
教育是学生、老师成长的模式,是老师和学生共同营造的一种成长氛围和成长方式,这就是中国人所讲的教学相长。教学相长,不仅仅指老师的教学方法在长、能力在长,更重要的是老师的生命在教学当中得到提升和生长。21世纪中国的老师,应该是和学生一同成长、和时代一同进步,使自己终身学习、提高的老师。
那么怎么去培养善良人格?用传统经典的智慧和圣贤人格的感召去养成学生的理想人格。好多老师不知道应该给孩子什么?教授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常说,中华文明既需要薪火相传,世代相守,又需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问题是如何传?如何守?谁去传?谁去守?守不住,怎样传?传不下去如何推陈出新或与时俱进。宋明理学家常说“为往圣继绝学”,代代都是继绝学,搞得中国人很悲催。面对21世纪,我们应当“为往圣开新学”。
那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由此我又想起了梁启超说的一段话:“读《论语》、《孟子》一类书,当分两种目的:其一为修养受用,其一为学术的研究。为修养受用起见,《论语》如饭,最宜滋养;《孟子》如药,最宜祓除及兴奋。”我们从事传统文化教育,并不是为了让孩子都成为国学大师,也不会为培养一两个国学大师,举全校之力,让所有的孩子跟着陪绑。传统文化教育重点就是梁启超先生所说的:修养所受用,就是人格养成。
有些老师从幼儿园就教孩子读《道德经》,读《心经》,读《易经》,这严重违背了我们教育、教学的规律和人的心智和心理成长的发展过程,对此我极不赞成。一个老师不应该把自己的个人爱好、信仰带入到传统文化的教学中。人人做道士、成为和尚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但人人成为一个君子是可能的,也是必需的。经典教育,就是人的教育,就是人的成长教育。我们在诵读经典当中,在学习经典当中,在感悟经典当中,是造成老师和学生,乃至全民族人格的共同成长。
(据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