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作为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着眼在树立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实现有效创新教育。
那么,怎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实施有效的创新能力培养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自己的个人体会。
一、鼓励质疑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是教师口若悬河地单方面灌输知识的课堂教学形式,缺陷多,学生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这种教学程序呆板,形式枯燥。而鼓励学生质疑,教师更能了解本节课要解决问题。学生只有读懂课文才能质疑,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多问。
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还要适当地设置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寻求问题的兴趣。比如在教学《丰碑》一课时,首先在绘声绘色描述故事情节一部分之后,留下悬念,我向同学提问:“你最想了解这个故事老师没讲出来的哪些内容吗?好奇心促使了学生去阅读课文,驱使他们精细地去思考分析。他们提出了诸如以下问题:1、为什么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2、军需处长怎么没有棉衣穿?3、将军为什么什么话都没有说,就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这样的质疑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是创新精神的基础,也是主动学习的最初源泉。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疑,激疑的方法很多,如导言激疑、悬念激疑、比较激疑等等。激疑的过程也是创新教育的过程,它可以引导学生去创新。
二、鼓励争论
小学语文教学中适当地引导争论,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很大的帮助。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问:现代社会上哪些人像苹果、石榴似的,又有哪些人像落花生似的?你想做哪种人?经过一阵激烈地争论后,学生们发表了不同意见。有的说,我想做落花生式默默无闻的人,像雷锋叔叔一样生前从不炫耀自己,但无时无刻都为别人着想;有的说,我想像苹果、石榴那样把自己展示出去,让世人知道我是一个人才,我将来要当科学家;还有的说要成为有名的工程师、教师等等。通过争论,大家对落花生的现实意义有了更深一步地了解,不拘泥于课本所说的只做默默无闻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多次课堂教学实验证明,课堂争论有很多好处。从小学语文教学的角度说,争论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还有利于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新能力。有效地争论可以使课堂教学更真切、更生动,可以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学思想转变,形成“学生讲,学生听,学生问,学生答”的生动教学局面。
三、提倡品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因为课文的精文妙理,作者的神思妙笔,只有通过读,才能体会到。而一般地朗读只能像咕咕咚咚朝嘴里倒矿泉水一样,过后只能说“痛快”,到底啥滋味,那可说不准。因而我们要教会学生品味课文,体会文章之内涵,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首先要有目的地让学生品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更好地掌握课文的语言文字。其次要有方法地指导学生品读。品读的方法很多。如范读激情;接读激趣;引读会意;分角色读创意;齐读起烘托作用等等。最后还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品读。听、说、读、写是语文训练的基本环节。教师不要因过多地讲解而挤掉朗读的时间,必须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读。正如品茶一样,细细地品味,才能引导学生如何品味课文思想感情,感受到枯燥文字中蕴含的丰富意境,体验文章所写的真谛。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品读,引导他们走向作品的更深去处,是语文教学升华,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环节。
四、提倡创新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接受环节中的这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使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的个性创造的特点。在语文学科中具有模糊性、综合性、间接性特点,在教学中需要学生的感觉、想象、领悟,从而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文外之画”、“字中之情”。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纯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要热情诱导学生大胆想象,给思维插上彩色的双翼。例如学习完《峨眉山道上》后,学生们已经对课文内容和中心理解得比较透彻了,有的教师常常就此结束课文的学习,但此时继续作想象性延伸,再将全文所表达的感情立体的再现、想象,你才是理解课文的飞跃,学生的创新能力会得到进一步地提高。只有诱导得法,长期坚持,小学生的丰富想象就会如清冽的山泉汩汩而出,滋润他们创造的心田。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程序呆板、教学形式枯燥的教学方法。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懈地探索、追求创新教育新路,真正挖掘所有学生的创造力,进而达到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系祁东县官家镇中心小学教师)
教研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