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备至,真情用到细微处
实施新疆少数民族普通高校毕业生赴对口援疆省市学习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部署。作为我市援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衡阳技师学院承担了吐鲁番市鄯善县的全部培训工作,并且是目前全国13所援疆培训院校中唯一的技师学院,任务艰巨、使命光荣。
学院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下设5个工作组,实行责任到人,制定了工作人员守则和相关规章制度与考核管理办法;成立学院援疆培训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培训的日常管理工作;将培养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分解培养任务,责任落实到人,按月督查工作进展情况,为培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学院共投入450多万元,专门建了一个清真食堂和新疆学员活动场馆,专门改造和装修了教室、宿舍、实训机房及工作人员办公室;添置和改造了配套服务和安保设施,购置了全新的计算机设备和各类电器、安保器材、体育器材;对新疆学员生活、学习区域的标语、标识、标牌都采用汉语和维吾尔语双语制作;为每名学员购置全新的洗漱用品、餐具和学习用品,聘请了专职安保和宿管,以便学员快速熟悉和适应新环境,为学员的学习、生活和安全提供全方位保障。
2011年3月,第一批新疆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40名学员顺利入校,市委领导在检查学校接待准备工作时,给予了高度评价;2011年9月,第二批58名新疆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来衡培训;2014年10月,32名新疆吐鲁番市第一批技工和职业院校教师来衡培训;2015年9月,148名新疆吐鲁番市第一批企业高技能人才来校学习;2016年8月,104名吐鲁番市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来衡接受系统的自主创业培训……6年来,一批批学子慕名而来,学成后满载而归。6年来,衡阳技师学院始终坚持把做好新疆班培养工作做为促进民族大团结大繁荣的重要使命,认真研究谋划,着力推进实施,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健全长效培训机制,提高培养工作质量,提升援疆工作水平,以最充分的前期准备、最强大的组织力量、最优秀的师资配备、最有力的后勤保障,举全院之力,高质量、高水平地实施培养工作,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援疆办的高度评价,得到了鄯善县委、县政府和新疆班学员的普遍赞誉。
今年10月28日,又有88名从新疆远道而来的企业高技能人才来到衡阳技师学院,接受为期两个月的职业技能培训。其中维吾尔族学员82人,汉族学员4人,回族学员2人。学员分别来自新疆吐鲁番市18家企业、技工学校及职业培训学校,人员来源广,年龄跨度大,最小的16岁,最大的46岁。
虽然培训过很多新疆学员了,院领导依然丝毫不敢放松:清真餐厅、住宿等基础设施能不能跟得上?学员年龄从16岁到40多岁不等,有的读过大专,有的连电脑都没摸过,教学任务怎么完成?
为了欢迎这些“天山来客”,并圆满完成培训任务,衡阳技师学院因材施教,结合其就业方向,按机械加工、汽车维修、服装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5个专业分班培训,并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
在学员宿舍,记者看到,这里环境整洁、生活设施齐全,大到空调、暖气,小到每个学员的脸盆和拖鞋等日用品,都贴心地准备。学院还为每个新疆班配备了一位生活班主任,事无巨细地照顾学员,24小时随叫随到。
为了让学员尽快适应在衡阳的生活,教学班主任深入课堂,与学员交流意见,解决教学问题;生活班主任走进食堂,与学员共餐,来到宿舍,嘘寒问暖,拉近心灵的距离。学习之余,学员们也有丰富的体育文化生活:打羽毛球,下跳棋,踢毽子等,课间时常活跃着学员参与体育活动的身影……学员们的学习生活充实而精彩。
年仅16岁的米尔孜亚·艾尼瓦尔说,来到衡阳技师学院虽然只有几天,却深切感受到老师的和蔼可亲,同学的团结友爱,生活起居十分舒适,家人得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后也都十分欣慰。
因材施教,素质能力双提高
因材施教、顶岗培训,是学历后教育的重要特色。面对来自不同专业、不同普通话基础的新疆籍学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没有固定的流程可以遵循,学院和培训班的老师们只能依靠真诚付出、倾情奉献,动用智慧、挥洒汗水,不断探索教育教学工作的新路子。
首批学员来校时,在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基础上,技师学院密切联系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及培养对象预定岗位实际构建课程体系,研究制定详细的培养实施方案,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双轨双元”培养模式,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轨”并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双元”并举。新疆班学员入学后,学院通过定期组织学员座谈和教学督导,及时了解学员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学院突出提高汉语表达运用能力、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增强社会实践能力三个重点,对学员按专业方向单独编班、单独设置课程、单独组织授课,确保学员的技能得到较大提高,切实为鄯善基层培养一批急需的、能够服务基层、扎根基层的实用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
在市人社局、三塘镇及相关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学员的顶岗实习实现了与签约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实习单位选派了经验丰富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进行了传、帮、带,实现了指导老师和学员的“一对一,手把手”的指导,让学员在实习中真正体验了岗位锻炼,提高了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增强了学员对基层岗位的了解与履职能力。
学院基于职业院校人才素质培养的全方位视角构建实践体系,除了校内教学与技能训练外,还精心组织系列参观考察、社会实践,让学员开阔眼界、转变观念、丰富知识、增长才干、陶冶情操。先后参观了革命胜地韶山、衡阳烈士陵园、张家界、南岳衡山、石鼓书院、衡阳工业园区、特变衡阳分公司、珠晖区社区等文化古迹、风景名胜及社区、企业,让学员感受湖南、衡阳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水平和成果,增强学员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几年的摸索和不懈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首批40名学员普通话水平测试,8人取得二级甲等、7人取得二级乙等、25人取得三级甲等、全体学员成绩合格;在满分60分的计算机软件测试中,有11位学员取得50分以上的好成绩。第二批98名来衡培训的学子们则创造了更骄人的成绩:结业时全部拿到“双证书”:MHK(民族汉语考试)和普通话测试,吐鲁番市领导对此赞不绝口;其中58名学员参加了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并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先后共10人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在各种课外培训中, 还有17人拿到了汽车驾驶证、4人拿到了国家二级篮球裁判证、1人拿到了记者证……
现如今,这些学员大多已成为新疆鄯善县的公务员、产业工人、创业达人。
培训有周期,情意却绵长。在衡阳技师学院,学员们不仅掌握了就业本领,更与雁城儿女结下了深厚情谊。现在,衡阳技师学院已成为很多新疆学员人生中的重要印记,是他们彼此牵挂的纽带。新疆学员们培训结束回到地方,和学校的老师们仍保持紧密联系。艾尼·依玛儿说,衡阳与新疆并不遥远,一次培训铸就了永久的“新疆情”“衡阳缘”, 衡阳就是他的第二故乡,因为这里是让他实现人生价值的起点,是让他感到亲切与自豪的地方。
教、学、做一体化让新疆学员学好理论的同时也提升动手实践能力。
■通讯员 周文晋 摄
2016年10月20日,位于新疆吐鲁番市鄯善县鲁克沁镇政府的一间办公室里,艾尼·依玛儿正在整理着一大堆资料。看着忙碌、充满朝气的艾尼·依玛儿,谁也想不到这个35岁的维吾尔族青年,六年前,因为大学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曾一度失意迷茫。通过在衡阳技师学院的学习和培训,他的人生开启了崭新的一页。
时间回到2011年3月24日,“普通高校毕业生赴援疆省市培养工作启动暨首批学员欢送大会” 在新疆人民大会堂举行。会上,艾尼·依玛儿代表2600多名学员接受了时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的授旗,吹响了出发的号角。
3月26日,包括艾尼·依玛儿在内的首批40名新疆吐鲁番市普通高校毕业生从天山脚下来到蒸湘大地,衡阳技师学院随之开启了六年援疆培训的序幕。学员到达后,市委、市政府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妥善安排其学习、生活等相关事宜,衡阳技师学院也根据学员的民族风俗习惯重新装修宿舍,修建清真食堂,并选派优秀的教师担任新疆班教员,努力营造“第二故乡”的感觉。
12月26日,艾尼·依玛尔代表新疆班给张春贤书记写信汇报学习生活情况,信中饱含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和对“第二故乡”——雁城衡阳的无比热爱。张春贤在回信中对新疆班学员努力、刻苦的学习精神表示赞扬,并鼓励天山学子继续进步,学好技能,提高本领,早日成才,回报社会。
至此,新疆鄯善,湖南衡阳,从天山脚下,到衡岳之南,一项规模空前的智力帮扶工程,把这两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美丽的智力援疆之花,盛开在衡州大地上。截至目前,先后有443名来自新疆吐鲁番市鄯善县的学生、企业技工和职校教师在衡阳技师学院学习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