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31年(1942年)元旦,国民政府析衡阳城区和城区近郊8个乡镇,设衡阳市,为省直辖,依制定的《衡阳施政计划》,定城区面积为12.3平方公里,人口24.97万人。至衡阳保卫战前夕,市主城区仍沿袭明清古城,东西宽约500米,南北长约1600米,约为1平方公里。在主城区基础上,市区建设扩展迅速,战前城区建成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
因城市发展
城门、城墙等相继拆毁
民国时期,衡阳成为湘南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外地商贩纷纷来衡阳经销“东西海味,南北杂货”。社会经济的繁荣和进步,使衡阳城市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突出表现为城墙的拆除和城市规模的扩大。
民国26年(1937年),衡阳内城和外廓都还存在,街道布局也发生一些变化,但是还大致保持着清代城市的街道布局。这说明抗战之前,衡阳城市格局虽有变化,但是古城形态基本保留了下来。
随着抗战的爆发,衡阳的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北方和沿海地区大量企业迁到衡阳,为了满足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和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城墙的拆除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民国28年(1939年),因为修筑公路的需要,城廓被挖。城门、城墙、钟楼、鼓楼等相继遭拆毁,衡阳古城形态遭到较大破坏。
伴随城墙的拆除,衡阳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区突破旧城区限制不断向四周拓展,尤以湘江东岸地区和公路、铁路沿线发展最为明显。这主要得益于长衡公路、粤汉铁路与湘桂铁路的修建和开通,城市规模扩大与交通线路的修建有很大关系。新置城区主要沿交通线两侧分布,扩展得尤为迅速,如粤汉铁路、湘桂铁路枢纽站附近逐渐成为人口密集聚居区。
战火让衡阳古城
遭严重破坏
城市规模扩大、现代化进程影响,虽给衡阳古城面貌带来较大变化,但战火带来的危害尤烈。抗战爆发之后,日军数度犯湘,衡阳城区遭日机多次轰炸,满目疮痍,内迁工商户继续西迁。
武汉会战后,日军继续南犯,国民政府组织的三次长沙会战,成功日寇阻滞了日寇的南下。同时,当局组织政治、军事、经济等有生力量南下衡阳,战略资源和力量的短期迅速集中,一度使衡阳成为当时日军攻击的重要目标。
受战火和动荡时局的影响,城区名胜古迹、珍贵文物损失惨重、不可胜计,如雁峰寺的唐代塑像,花药寺的藻井龙柱、古典乐器,以及王船山的字画和3万多册图书均毁于战火。在日军的疯狂攻击下,衡阳古城遭受极其严重的破坏,城墙被夷为平地,已经找不到完整的城墙了。
战后无力承担
大规模的城市重建
由于战争对衡阳城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相应的灾后重建工作被逐渐提上日程。民国34年(1945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批准衡阳为抗战纪念城,并同意拨款建设,蒋介石亲笔题写“衡阳抗战纪念城”纪念塔名。
衡阳光复后,难民回城在废墟上建房,原有街道布局被打乱。在不足8平方公里的城区上,散布着街巷329条,其中十余米长的小巷就有40多条。然而,这些情况的出现,与战后国民政府无力承担大规模的城市重建有很大关系。国民政府虽有计划将衡阳建设成抗战纪念之城,但由于政府财力极其匮乏,加之又发动了内战,无力重建。可见,城市规划和建设需要政治力量参与,否则容易出现随意性和无序性,给城市建设带来困扰。
民国38年(1949年)9月,国民政府建立战时体制,紧缩机构,城区工厂纷纷倒闭,商店歇业,市场萧条,市民流离失所,城区人口只剩7.23万。直至1949年10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衡阳,城市发展迎来新生。
总而言之,民国时期衡阳城市规模较清代有了较大的拓展,抗战前期更为明显。这是因为:抗战初期,为了躲避战乱,大量人口和企业迁入。衡阳城出现了短暂的“过度繁荣”,城市扩张成为必然。日寇犯衡以后,衡阳古城面貌毁于一旦,城市建设成果损失惨重。战后面临着严峻的城市重建任务,却因财力窘迫而施展困难,又因内战而迟滞不前。(完)
(文稿由衡阳地方志编纂委员办公室、衡阳地方史资料编辑部提供)
■李旭东
抗战爆发后,多次空袭让衡阳成为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