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头看看,陆续在网上报道的年轻背包族,其中永州90后男孩陈超波,就仅凭90元游遍了中国。这是钱的问题吗?看来,拥有生活本领,心存自力更生念头才是正道。
近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向新生发出录取通知书时,在信封里塞了一封“致新生家长的信”,建议家长提供给孩子的月消费额为600元,最高不超过1000元,这引发了网络热议。又到一年开学季,家长究竟该给学生娃多少生活费?
调查:多数人月消费800至1500元
大学生一个月的实际花费到底多少?600元够花吗?记者近日在我市随机采访了几位在校大学生,对于600元的生活费标准他们有着不同的意见。
南华大学2012级的李同学生活费为每月600元,“每天都吃食堂,早上2元,中午晚上各7元,加上电话费、网费,一个月600元钱虽然有点紧,但是平常有一些在外兼职的机会,还能自己赚一些零花钱。”相比之下,同班的詹同学则是“阔绰”很多。由于家庭条件较好,家里每月给詹同学的生活费是3000元。当记者问及日常主要开支时,詹同学有些不好意思:“经常外出聚餐,和女朋友出去玩也要花钱等等。”
受访的大多数学生认为,每月600元的生活费从理论上来说是可行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却难以实现。调查显示,交友恋爱、购买学习用品、人情费、娱乐费、以及伙食费等,占大学生消费支出前五位。其中,恋爱消费成为支出“大头”。
衡阳师范学院的周同学(暑假留校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今年8月为例,除了在食堂吃饭,他和女友在学校小饭馆吃了一顿晚餐70元,一起去逛街吃了一顿KFC花费80元,周末跟女友逛街送她一双鞋子210元,看了电影《小时代》团购2张票60元,共计花去了420元,诸如坐车等零碎开支还尚未计算在内。周同学说,如果遇上女友生日,或者学校搞个活动、兄弟们聚个会什么的,那花销就更多了。对此,他感叹,“我现在的生活费一个月紧凑凑的花1500左右才够,有时到月底还得跟同学之间互相周转。要是一个月600元,那喝西北风都不够的啊!”周同学还告诉记者,自己班上的同学600元生活费的基本上没有,除非是从县城过来家里条件特别差的,那是没办法!现在,多数同学生活费的标准是800元至1500元之间。
疑惑:如何给生活费敲定一个标准
那么,每月家长给大学生的生活费多少最适宜?
这很让张女士为难!“大儿子今年大二了,每个月的生活费都是不定时地给,也没有仔细算过。”对于浙江大学提出的生活费标准,张女士认为,可操作性不强。她觉得,大学消费有不可控的因素,再加上孩子上大学一个人在外面,家里条件也不算差,所以尽量让孩子过得宽心一些,不必拮据。但在满足孩子需求的同时,张女士同时又表示担忧,孩子这样没节制地花钱,以后很难独立。
生活费的标准多少最为适宜?回衡阳休假的湖南师范大学院办公室负责学生工作的熊老师告诉记者,一般来说,目前一个大学生的花销基本有三类:学习成本,即各种书本费,考各种证件的费用;生活成本,即日常的衣食住行及必要的社交费用;个人时尚用品,即较贵重的新三大件(手机、MP3、电脑),不过,这部分支出家长都会另给。目前,多数大学生的消费还算是理性的,但是因为缺乏必要的规划,不少大学生依然遭遇“这月用光了下月的费用”。所以,大学生还是要学学简单理财。
对浙江大学提出的600元生活费标准,熊老师也阐述了个人的看法。他表示,本来,每个家庭根据自己的情况,给孩子多少生活费,完全是私事。但是,联系到当前每年有超过30%、绝对数量接近150万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以及大学毕业生平均起薪在1000元左右,有的地方甚至用最低工资标准来约束用人单位给新大学毕业生合法的报酬等等现象,再面对家庭究竟该给大学生多少生活费的问题时,就很值得讨论。大学时代不会理财,长大之后更无法掌控计划自己的生活。这也就是很多80后、90后成为月光一族的原因。
不仅是大学生,不少家长也提出了中学住校生的生活费标准问题。刘女士告诉记者,去年小儿子进入高中,成为一名住校生,每周回来一次。作为父母有点为难,给多少生活费和零花钱才合适?给多了,怕养成他大手大脚的坏习惯,给少了又怕不够用。
她提议,衡阳各所中学应效仿浙江大学的做法,为住校生的生活费酝酿出一个合理的标准,因为中学生一般周末都要回家,且日常开销范围比较简单、固定,制定标准更加简单易行。中学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如果有一个统一的生活费标准,就可以减少学生家庭贫富差距带来的摩擦,杜绝孩子之间的攀比心态,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民主、健康的学习环境。
结果:制定标准创造平等学习空间
根据我国教育实情,要求大学生完全自立,由自己解决上学期间的生活费用,那是不现实的。大学求学期间的学费、住宿费、杂费、书本费、日常生活费,全由父母包办,是多数家庭的普遍行为。但是,即便“包办”,家庭也应该注意这种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与引导,不能由此让孩子养成大手大脚的习惯,没有任何理财意识。
如何打好“生活费”这一战,还是得从“心理战”开始。高校心理专家表示,家长给予学生生活费,可以从三个方面预先考虑。
家长给孩子生活费,应该“精打细算”,不能让孩子觉得家庭是没有限制的“提款机”。每日三餐餐费多少、日常通信费多少、交通费多少,家长应该和孩子有明细的“账本”。家长出手过于阔绰,或者宁愿苦自己也不愿意苦孩子,难以让学生珍惜父母给自己的钱,也难以养成理财意识。
家长给孩子生活费,还应该注意引导学生的自立意识。对于学生的日常开销,可以区分为刚性开支和弹性开支,刚性开支指一日三餐费用、必须的文具用品费用、必须的交通费用等等。而弹性开支,则包括同学聚会、通信费、上网游戏费、添置衣物费、打的费,等等。家长可以保障学生的刚性开支,并满足一定的弹性开支,同时引导学生尽可能压缩弹性开支,以及即便发生弹性开支,也应该通过自己勤工助学的方式来贴补这些费用。
可以说,由于家长(包括部分贫困家庭)在给孩子生活费用时,只顾得孩子不受委屈,过得自在体面,而忽视了对孩子精打细算理财意识和尽可能独立自主的意识的引导,使不少学生生活在养尊处优之中,没有节约意识、自我负责意识、自我规划意识。这些学生临到毕业时,看到用人单位只开出1000元不到的薪酬,纷纷表示难以接受,甚至宁可“啃老”也不去干这种连自己也养不活的工作,要他们接受周围人降低就业期望的劝诫,实在是一件很难的事。而在工作之后,多半成为“月光族”,谈何对家庭的回报。
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大学生,家长都应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来定义生活费的标准。市民张女士表示,支持更多学校、相关教育部门以及家长一起来参与讨论学生消费问题,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平等、向上的学习空间。
■本报记者 刘 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