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廖道华介绍,梁家组,石牛组、鸟里组这三个组因为地势较高,灌区的水流不上去,干旱严重。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三个组都是依靠排灌机从灌区里把水引进水渠才到田里,后因成本较高,到了80年代这台排灌机被迫停用。
持久干旱,廖道华心急如焚,他一边向镇里反映情况,一边给自己定下发动群众打井时间表。从7月5日起,他奔赴耒阳租借打井设备,组织群众打井,廖道华的妻子告诉笔者,将近有20天,廖道华忙于打井常住打井工地上,有时候饭都顾不上吃。
如何减少受灾损失?对此廖道华也是费尽了心思。8月9日,廖道华召集村两委,党员组长开会,发动群众在缺水严重的绝收田地改种秋红薯,秋玉米、秋黄豆、长豇豆、刀豆、四季豆等农作物,减轻干旱造成的经济损失。村里也拿出一笔资金帮助受灾群众购买农作物种子,投工投劳帮助因缺劳力的群众下播秋季作物种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