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现代快报》报道,网友“@空游无依”发微博,称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看到了“***到此一游”几个字,“我们试图用纸巾擦掉这羞耻,但很难擦干净,这是三千五百年前的文物呀。”前几天,这名孩子及其父母主动打来电话,“我们向埃及方面道歉,也向全国关注此事的人们道歉!”
很多人选择出游的原因是得到心理、道德双丰收。 可在“埃及神庙旅游题字”中,旅游成了行为丑陋、私欲膨胀的丑陋表演。尽管可能是无意行为,将自我快乐放到了怪诞荒诞的地步,缺乏对良好旅游文化生态的本能保护,这不仅是一种精神鲁莽,更让不良对民族旅游素质和旅游道德铭刻到了历史耻辱柱上。景点处处皆美好,自己却美丑不分,怎能得到旅游快乐?
有人说对无知的孩子严厉批评是一种过于苛刻,在文明推动面前,不论年龄,只有原则,我们过去对类似的“旅游题字”视而不见,就源于一种思想麻痹。
这些年,我们的物质不断发展,可精神发展却屡屡不尽人如意。就说旅游不良行为吧,不说八达岭长城的“到此一游”,不说故宫、颐和园、泰山、少林寺的胡乱涂鸦,单说那些将旅游面子丢到国外的中国游客,随地吐痰、大声喊叫、行为粗鲁、不考虑他人的公共感受。可面对这种旅游劣根性,笔者曾听到某官员说,这是中外文化差异造成的。言外之意,尽管国人行为粗鄙,那也是可以原谅的,因为中国人的传统就是这样。这种辩解不仅是一种耻感缺失,连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传统也给污染了。媒体对此类不良旅游现象批评不断,“旅游题字”仍为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和纠正,个别国人的旅游公共意识、旅游道德一直就停留在自以为是的顽固状态。
每位游客都向往健康、文明
的旅游环境,可面对不良的游客道德,更多人却视而不见,旅游文化环境如何能得到提升和改善呢?这种“道德双重面孔”应受到批评。尤其应该强调的是,国家日益强大了,这种强大不仅要用大气粗来证明,更要用温文尔雅、举止有礼的绅士和淑女风度来说话,将公共意识提升到重要位置。换言之,如果过去的我们不够绅士,那是因为我们还未能摆脱穷困状态,现在我们有钱了,就要将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文明礼仪拾起来,将精神和道德的富而思进摆到重要位置,为民族气质、“伟大中国”树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