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冲突说到第十回:危及稳定和发展的罪魁祸首并不是节俭,不是消费不足,而是分配不公和腐败问题
勤俭持家是中华传统文化。这一点老一辈记忆深刻,过去人们崇尚节俭,哪怕是地主老财也十分节俭,一块豆腐、一个盐鸭蛋咽一餐饭是常有的事,一般的家庭从不倒掉剩菜剩饭,连菜汤也要留到第二天做早餐。古话说:奢侈富而不足,节约贫而有余。咱们共产党人同样有节俭的优良传统,毛主席提出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是过去共产党人忠贞不渝的信条。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有许许多多勤俭节约的故事,对衣服被袜“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解放初期“三反”运动,其中有一项是“反浪费”,节约每一粒粮食、节约每一个板铜,以支援祖国建设。改革开放以后搞市场经济,中央同样提倡开源节流,设立过“节能奖”,(节约水电、煤炭以及原材料消耗),我曾经在两个企业干过,年底曾分到过“节能奖”。
古人不但把节俭看成是杜绝浪费、降低生活成本的经济行为,更是上升到品德修养。古训有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俭以兴家、奢以亡身”等等。古代一些贤明的帝王身体力行,如汉文帝、景帝为节用而不修宫殿,曹操叮嘱自己妻妾亲自纺织自用,隋文帝布衣素食、清心寡欲,皇后独孤氏亲自下厨。与英国签订屈辱的《南京条约》的道光皇帝也十分节俭等等。贤明的帝王将相都把俭朴提高到事关体恤民情、事关天下兴亡的高度。纵观二十五史,无不把帝王将相俭朴作为美德颂扬,把奢侈糜烂作为亡国亡家的反面典型予以鞭挞。
到了当今社会,市场经济成为主流,鼓励消费既是企业的逐利手段,同时上升到国家发展经济的战略高度,“节俭”的理念越来越受到批判,节俭的行为越来越遭受冷眼,节俭的人越来越受到歧视,被视为“小气”、“寒碜”、“土包子”、“没有档次”、“不懂得生活”。老百姓重视储蓄的传统习惯,到了今天竟然被视为危害经济发展的陋习,不仅美国人批评咱们储蓄率太高,拖累了世界经济,就是咱们自己的专家学者乃至官员,也批评老百姓观念落后。于是,在商家挖空心思的铺天盖地的广告诱惑下,在外国人的热嘲冷讽乃至外国政府的威胁利诱下,尤其在本国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刺激下,鼓励消费成了时代的最强音,大拆大建、大吃大喝、高消费、超前消费成为滚滚潮流。鼓励消费、拉动内需成了一根无形而强劲的鞭子在逼着人们去消费,积极消费有奖,不消费有罪。在西方早已降温的凯恩斯学说在中国却大受追捧,奉为神灵。不消费则会减少生产,减少生产就会减少就业,减少就业就会降低人们的收入,失业增多和收入下降,则又可能引发社会动乱,危机政权稳定。如此盘算,节俭与稳定和发展似乎成了死对头。似乎我们走上了一条靠消费来保发展的不归路。
其实,我认为问题没这么严重,不要听人唬弄,不要自己吓自己。危及稳定和发展的罪魁祸首并不是节俭,不是消费不足,而是分配不公和腐败问题。80%的人还仅仅是小康,甚至小康也达不到。许多人买不起房,看不起病,读不起书,甚至死不起人,老百姓远远没有富足到存款多得把银行压垮的地步,银行中的存款绝大部分是占全国人口20%的富人和官员的,再说,老百姓即使全面小康了,也没有蠢到有钱就该乱花。
冷静地反思一下,节俭无罪过,节俭并不过时。因为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有限,自然资源有限,过度的消耗已严重地破坏环境和资源。再说,虽然人的欲望没有止境,但人的实际需求是有限的,终有广厦千间,也只能夜睡一床;终有粮食万石,也只能日食三餐。锦衣玉食、生猛海鲜,并不益于身体健康,现在富贵病、疑难杂症、绝症,都是吃出来的。古训云:节食则无疾、择言则无祸。因此,节欲、节俭,不仅利于保护环境资源,也有利于身心健康。同样有利于修养品德,净化风气,改善党风政风和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