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要充分考虑地理位置。根据当今信息化战争空袭的特点,敌方首先采用的是高技术空袭兵器精确打击,空袭的突然性加大,紧急疏散的时间很短。因此,疏散基地不宜距市区过远,最好是在市区半小时左右车程距离的近郊,最多不超过1小时,这样有利于尽快疏散到预定位置。同时,由于城市近郊经济一般都比较发达,也有利于疏散基地的建设。距离过远,不仅不利于战时快速疏散,也不利于平时的建设和管理。
二是要充分考虑交通状况。疏散基地要具备通畅的道路条件,既要保证进得去,还要进得快、散得开。最好有多条公路与市区连接,有利于临战利用多条道路快速疏散,也便于一旦部分道路遭到破坏或堵塞时,能够迂回到疏散基地。
三是要充分考虑隐蔽条件和范围。疏散基地要有较好的地形、地貌和植被条件,便于隐蔽。同时,疏散基地应当有一定的空间范围,根据临战需要疏散安置的人员数量,建设战时用于指挥调度的场所以及配套的疏散安置用房、后勤保障等设施,并留有足够的伪装、隐蔽和活动场地。因此,要有足够的空间,满足一定时间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需要。
四是要充分考虑基础设施情况。主要是水源、电源、道路、供气、供热、通信等条件,还应当注意附近不能有重要政治、军事、经济目标以及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工厂、仓库,确保疏散基地的平时、战时安全。
疏散基地建设还应注意与经济建设相结合,在抓战备效益的同时,还应注重平时的经济效益。在建设过程中,注意重点建设一些战备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项目,通过建设改善疏散地域的经济环境,落实人口疏散计划,达到繁荣地方经济,增强国防观念,落实战备的目的。同时,坚持政府牵头,部门联动,各部门、各单位协调配合,落实各项人防优惠政策,并且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争取各方支持,形成疏散地域建设的合力。
戴军凯